民进党在台湾执政的当下,正努力在“去中国化”,一方面是在“去国民党化”但主要目的则是“形成新国家意识”为“台独”做出基础的铺垫,为“建国”做准备。一方面改造“中国国民党”为“台湾国民党”利用“民主台湾”来确立“割据政权”的价值观,掩护“台独”的政治目的。
从2000年起,在台湾岛内,台湾人认同与中国人认同的问卷,被大量地炮制,标志着台湾开始出现身份认同的斗争。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媒体宣传,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操作,用以与大陆切割,将中国人与共产党挂钩,台湾人与“反共”、民主挂钩。因此即便国民党执政,在台湾的这些外省群体,尤其是外省人后代也大量出现了本土化和本土意识。主要的原因除了来自于族群分化外,笔者认为更大的问题在于这些外省后代,已经没有大陆经验和较多的祖辈记忆,更多的是只能接受当下的“台湾意识”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台湾的中国人认同问题,已经无法靠所谓“外省血缘”来扩大和巩固,国民党最终只会走向本土化,蓝绿建立“割据政权”的共识。
关于改变现在的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笔者认为不能只依赖或期待台湾内部的变化,尤其是等待蓝绿政党的政策、选举的结果来解决台湾问题。笔者建议,对台政策必须果断依照当前的形势进行调整,将过去“由上而下”的对台工作转换为“由下而上”,在转换的过程中采取“增量改革”的措施。我们能看到中央已经提出的政策有“入岛、入户、入心”,“三中一青”,“体验式交流”等,这些政策都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但是纵观当前对台工作的情况,两岸交流基本还停留在上层交流及“买办阶级交流”,对台入岛工作只有旅客入岛、教授入岛、学生入岛,这些交流对于帮助老百姓认识理解大陆还远远不够,没有到中南部农村的驻点考察,甚至没有足够的了解本地方言的工作团队,而体验式交流仍滞留于反复交流,甚至出现“交流拒统”的现象。
对台政策“由下而上”以及“发展岛内”。谈体验式交流笔者认为有两个部分,一个是“体验社会主义制度”一个是体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岸本质都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本质具有多样性,文化交流容易沦为只是漫无目的走马观花。但是当前我们已经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该多谈“四个自信”,不要怕和台湾同胞谈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要没有自信。中国人的认同根源在于台湾同胞是否是中国公民,中国公民的身份认知怎么体现,台湾同胞怎么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或者说台湾同胞怎么建设祖国,对于青年一代台湾人民如何重新建立中国认同,这不是只是让台湾青年来北上广走走看看就能达成的,更多时候是能够给予参与发展建设的机会,对自己的中国公民身份的重新建构,创造“台湾同胞就是中国公民”的空间环境。
笔者认为,大陆对台工作尤其是中国公民认同的工作不只要由下而上,不能再假于他党之手,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岛内”,要建立岛内的的直属组织体系,哪怕是当前涉台部门发展台湾的成员,在台湾建立分支和有组织活动,这样是将大陆中央的政策直接传达到台湾群众的眼中耳中,更重要的是这样发展和培养的一批台湾骨干和成员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形象作风优良的。笔者这次回台游历全省后观察,认为台湾有许多共产党的认同者,他们在台湾自主发起的很多行动,过程中产生许多问题,有的强调或吹嘘其个人有“中央支持”,个人主义山头主义的问题很严重,或者是冒用共产党的的名义进行诈骗,或者是蓝绿政党假借共产党的名义宣传蓝绿政策,甚至有些非法扰民的问题产生等等,笔者认为这是当前对台工“不真正入岛”导致的的重要缺失,也让台湾同胞对共产党产生极度不好的印象。而这些人在台湾地方行事作风并不受中央规范,不走群众路线不学习党的理论造成对党形象的损害。
因此笔者认为,对台工作要“发展岛内”,要吸收、培养、建立台湾同胞中的同志和骨干,要把对台交流工作从以大陆为主增量到两岸并重,要培养岛内工作的团队,在岛内能够吸收组织自己的同志,能够和群众阐释中央的政策。同时,要注意到台湾岛内“割据政权”蓝绿合力的形成,与其对台湾同胞造成的意识形态变化的影响。(中国台湾网网友:张立齐,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台生)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