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关村二小的疑似“校园霸凌”事件给了中产家庭当头一棒——名校不是霸凌的绝缘地。尽管中关村二小回应:涉事学生不足以构成“校园霸凌”,但这恐怕难以平息家长的恐慌。霸凌面前,有人倡导文明教化,有人鼓励以暴制暴,但事后干预总是力有不逮。中关村二小的“霸凌”事件引起热议,不仅是因为它触到很多家长的痛点,而且也引发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深思。
学校本应是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地方,但是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给这样美好的地方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学校在欺凌事件中的责任,在中国并未得到明确规定,无论是校方还是社会舆论,对于校园暴力虽然持批评态度,但还不习惯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总是用企图调解的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重也不过是行政处罚,而且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学校与家庭、社会也未形成良好的联系与互动,有时甚至在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后,家长与学校互相指责,推卸责任。
相对于国内的高举轻打,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对于校园暴力的施暴者远没有我们这么宽容。当一群来自中国的狂妄留学生干出了欺凌同学的“勾当”后,获得的刑罚却让他们彻底傻眼了。这些事情也许在自己的文化里是可以接受或者惩罚不那么严重,但到了美国这样一个体系里你认为不严重的事情就有可能变成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不止是美国,德国也十分重视对学生从小进行系统的“善良教育”,以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在英国,嘲笑他人也算校园暴力,任何形式的校园暴力,都是不被允许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校园暴力可能出现新的形式,比如互联网暴力,包括邮件、短信、社交软件方面对他人的各种形式的暴力。“如果你目睹别人被欺负,而你没有去阻止,即使没有执行,也等于和执行欺负的人在同一边,会让被欺负者感觉更孤独。”英国的“反校园暴力条款”是学校成立的必备条件,学校的每一个人,包括教师、学生、行政员工等都必须遵守,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校园暴力、欺凌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其中涉及到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努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机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发展。人们也应当充分认识到校园霸凌事件在学生范围内的巨大影响,面对已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不管是欺凌者、被欺凌者还是目击者,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应当尽量把伤害降低到最低,尽快帮助孩子恢复到正常学习生活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孩子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遏制校园暴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孩子拥有良好资源的情况下,更需要家长和社会培育良好健全的三观来回馈社会,加强孩子的德育教育,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彼此之间用心灵影响心灵,和孩子做更细致的交流,让他们遇到问题,把父母、老师、朋友当作一个可以倾述商量的对象,群策群力地分析情况,商量对策,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当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从内心深处尊重彼此、珍视彼此,校园才会真正被美好和希望浸润,团结互助、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也才会蔚然成风。(中国台湾网网友:施梦扬)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