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的“一叶扁舟”成长为“一艘巨舰”继往开来,引领伟大的中国人民从受压迫受剥削到当家作主直到雄居东方。95年岁月无声,历史有情。我们在“信仰之河”里叩问历史的精神脉络,95载的信念传承用什么做精神世界的强大支撑?
追溯战火纷纷的年代,无数先烈不为名,不为利,在生死面前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展望发展之年,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坚守,不为情所困,不为利所扰,不为名所累,默默奉献。他们的身影无不融入这鲜红的旗帜,交织的铁锤与镰刀之中,肃穆而又庄严。仿佛有一种力量在指引着为了民族的振兴,一直锲而不舍;仿佛有一种精神在激励着为了人民的利益,一直无怨无悔;仿佛有一种信念在指引着为了社会的和谐,一直坚持不变。
相信这种力量就是绝对的信仰,有了“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气概。在那个革命和写诗都到了不要命的境界,无数仁人志士放弃了荣华富贵、锦绣前程,前仆后继,舍生忘死,表现出来的坚韧与力量让世界惊叹为中国魔力。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也只有一次,为什么选择“以命相搏”,烈士的鲜血让世人警醒。追问还未曾远去的身影,可否让今天的我们汗颜?
其实在那个硝烟还未散去,“战争”依然的危难时机,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世界,信仰面临的挑战虽不是生与死的抉择,却是成与败的考验。在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可敬、可爱、可亲,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信仰注入了新鲜活力。从“抗美援朝”到“大庆精神”,从“雷锋精神”到“红旗渠精神”,他们把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融入了信仰;从张秉贵到焦裕禄,从钱学森到邓稼先,他们把信仰化为了“一团火”“一滴水”,造福社会,温暖人心。
他们有甘愿用生命去实践、去坚守的这份信仰,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通过在硝烟中挣扎、在新生中开怀、在灾害中坚强、在深渊中磨练、在改革中抖擞、在前进中豪迈。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促中国强大于民族之林。正如哲学家惠特曼告诉我们: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和尊严。
随后渐渐进入改革开放的发展之年,信仰也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与完善。让人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信仰的本质。党的信仰历经风雨兼程而不变的传承。让世人诧异。不论是像沈浩那样致力于建设一个新农村,还是像蒋筑英那样致力于改革创新一项技术,或者只是像徐虎一样修好水电,像王顺友一样送好邮件;更不必说在抗击“洪水”“非典”“地震”等危难关头,共产党员所展现出来的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他们吹响的是信仰的嘹亮号角,展现的是永葆先进的盛世中国。
就在改革阔步前行之际,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思潮及网络生态的任意疯长,网络上恶搞红色经典的视频和段子频频神现,诸如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摔倒才堵枪眼的、岳飞、文天祥不能算什么民族英雄等等,可以说恶搞红色经典、搞英雄、否定历史成为一种时髦。我党及时在人民日报专题抨击任何娱乐都不能歪曲现实,以颠覆历史、丑化英雄为乐事,这是对民族精神和信仰的一种亵渎。让信仰的天空空清气正。记得郁达夫在悼念鲁迅的时候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习近平在省部级领导专题研讨会班等场合也曾多次讲到,“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信仰就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习近平主席的回答铿锵有力。信仰是精神的,却非虚幻的,是通过一个个人物诠释而得到定义和升华。没有坚守,信仰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中国共产党用将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通过对一个又一个具体鲜活的目标的实践,让信仰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口头上的声音,而是成为一条绵延至今的长河,流过峥嵘岁月,见证历史沧桑,融入时代精神。
展望新的征途,硝烟尽管散尽,艰难依然存在,但我们依然要谨记:信仰坍塌的民族,注定如一盘散沙,四分五裂,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信仰缺失的人生,必然会剥落全部的光彩,变得毫无意义。而党95年传承得益于信仰“勇往直前,断头流血,殚精竭力”的过往,依然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信仰的实现,是恒久的接力,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奋斗,生生不息相传。(中国台湾网网友:郭永良)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