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陌生人向你借钱,你借还是不借?6月14日,市民徐女士在朋友圈晒出了她带女儿去博爱医院看病时的尴尬经历:因急着出门,钱包、社保卡、银行卡等都忘带,她迫不得已向陌生人借钱,然后再用微信即时还给人家,结果求助了3个人,只有一个人愿意借给她。市民徐女士的遭遇,引起了网友们的讨论:如今人与人之间信任到底还有几分?(6月16日《中山日报》)
这的确是令人尴尬的一幕,求助了3个人,仅有一人愿意借钱帮助。但是以此就否定社会诚信缺失,甚至感叹社会缺少温暖,继而生发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评判,就显得过于片面和武断了。
首先,虽然3人中仅有一人伸手相助,虽然这仅有的一人也显得有点勉强,但是毕竟还是有人出手相助的,至少也证明,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还是存在信任的,这个社会还是有好人的。因此,将这样的经历作为评判社会信任缺失的依据,显然显得有点不科学,也不客观,并不符合现实社会环境。
再者,3人中1人出手相助,也不能就以此得出社会信任缺失的结论,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在骗子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应该对陌生人多一点防备,在涉及钱财交易时,都应该多一点心眼,多一点警惕,这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怎能因此就否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呢?
还有,一个陌生人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向你借钱,虽然她的理由很充分,表情很急切,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对于这种情况的真实性还是应该仔细求证和甄别,谁知道你是不是骗子,谁知道你借钱的理由是真是假,尤其在网络诈骗屡禁不止的当下,通过微信借钱,更应该让人多个心眼,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有何过错?相反,遇见陌生人求助,不假思索,不经思考和判断,毫无防备地借钱,这样不仅可能是对骗子的纵容,也让自身利益受损,更是对社会诚信的伤害。
因此,将公众的警惕视作冷漠,将公众的理智视作信任缺失,显然是不正确也是不成立的。将这样的尴尬经历作为诚信缺失的作证不足以令人信服,也缺少冷静深入的分析,更是社会诚信的破坏,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一种不信任和歪曲表达。
与其晒这种尴尬经历,不如多晒晒自己亲身经历的诚信实例。晒晒自己为社会诚信做了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用自己的信用行为和自己经历的信任事件,来证明社会诚信的存在,显然要比晒尴尬经历否定社会诚信,要理智的多,高明的多,温暖和有用的多。(中国台湾网网友:朱雀丹心)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