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诗中所指的“杏花村”有一次称为公众视线的焦点,近日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对于杏花村归属地的问题展开额激烈的争夺,甚至对簿公堂。
“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这是网友的一句戏虐之言,却也能着实地反映当下人们对名乡争夺的普遍现象。生时一纸传世之言,却在数百年后能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杜牧如真能知现世之事,那么划在心中的那艘思念家乡的小船,面对着如此四面楚歌的境地,也是不得不翻。
鉴于年代久远、很难有确凿的证据,类似“杏花村”的事件并不罕见,甚至网络虚拟的的名人名乡也成为争夺的焦点。原因无外乎是文化之辨或者是利益之争,但是我们一定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这种争夺,因为任何事情都存在利弊,名乡争夺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因事而异,不能片面。
显然有地区并不是真正的想争夺这仅仅的一个名号,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的背景下,争夺名乡故里是获得经济利益的正常现象,因为名人效应本省有利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文化是一个旅游的灵魂。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点来支撑我们本省所有的物质基础,从而让它进一步升华,这样的景区才能够长远发展。但是,我们在争夺时,一方面,要拿出充分合理的证据,以科学为依据去争取。同时,不能亵渎历史,误导群众,这样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要警惕资本运作下的不良竞争。事情总有定性,也会有水落石出的一面,我们应该提倡以公平更合理为前提的竞争。
其次,我们应该更加欣喜的看到这一竞争给我们带来的正向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在竞争某个东西的前提是,这个东西有价值,并且对它有认同感。当文化成为价值的标签时,文化就不再是边缘和角落的东西,它变成一个吸引眼球、强化品牌的美誉度等一种能提升含金量的东西。这也是继成文化传统,促进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途径。
解决文化竞争,除了尽快做出定性的抉择之外,其实就像田地一般,每处都有,无需特质,可以合作共赢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中国台湾网网友:李古淞)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