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上秀恩爱,问过文物的感受吗

时间:2015-09-22 17:20   来源:中国台湾网

  最近,有媒体频频曝出几起文物受损的现象。这些事件的发生都由人为引起。9月11日,故宫御花园内一口铜缸上被人刻划心形图案,图中还有两个名字。“安好600年,却没逃过‘到此一游’者的破坏!”另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明孝陵,600多年历史的石象遭破坏。象鼻上被刻名涂鸦,“黄友坤”三字清晰可辨。石象腿部、鼻内侧还有四五处涂鸦,刻痕有旧有新。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这种留在文物上的名字,就是玷污!至今无法想象到“到此一游”的乐趣所在,为什么是留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呢?我不禁发问:在文物上秀恩爱,你问过文物的感受吗?

  做一个比喻:文物是少女的脸,在上面刻字乱涂乱画,无疑是对其挥刀,即使通过技术“整容”,也达不到自然的效果,这种“整容”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一种弥补行为。在国人观念中,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物数量丰富,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文物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独特性,每一件文物都传递着古人的智慧、蕴涵着文化、陈述着历史,是民族的和世界的财富。如果破坏了,将会是民族的遗憾和现代人的罪责。文物躲过了八国联军侵略者的屠刀,却没能躲过“自家人”秀恩爱的小刀,这就是对现实的讽刺。更有甚者,我们的游客出国旅游,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真心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丢人丢到了国外。在文物上乱涂乱画的人是无知者,更是罪人。文物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风雨,看遍历史风云,又像一个耄耋老人,经不起任何摧残,请不要把“黑手”伸向它们。

  “祝分手”之外,更要加强执法。从当年提倡“五讲四美”,到如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共层面对社会公德的教育一直没有中断过。然而,正是由于“违法成本”太低,故宫每年都会发生类似的刻画事件。专业人士称,因损坏后易于修复、影响不大、情节显著轻微,即使处罚也可能只须罚款200元以下或警告。游客“处处留名”的陋习却仍屡禁不止。这表明,不仅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还需要从法治方面加大力度。故宫的每块砖瓦、每口缸,或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呈现出紫禁城六百年的沧桑。在它们身上乱刻乱画,涉嫌违法犯罪,岂可视为儿戏?在名胜古迹上,乱刻字留名,大煞风景。既然道德劝告是一剂慢药,过程长疗效差,不如提高违法成本,下一剂猛药,对这类人重拳出击,才有震慑和惩戒作用。国家既要加强在《旅游法》、《文物法》等法律的制定,对有意破坏文物的行为量刑加大立法力度,还要在文物的管理和监督方面下功夫,扩大文保知识宣传,提醒游客和观众遵守制度,防止恶意破坏文物的行为的发生。

  推而广之,不仅是故宫,全国的文物保护都应警醒。文物就像是煤和石油,越开发越少,如果不珍惜,我们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的文物只是留下刻满名字、污迹斑斑的房子、石头。我看过对于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专访,当中提到故宫的六百岁生日到来,故宫一直在努力,防火、防盗、防震等具体措施愈加完善来给历史和未来一份满意的答卷。如何将一个充满青春的故宫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笔者认为,这一切既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奉献,又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面对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有些网友喊出了“秀恩爱,死的快”的话同时,更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修养,爱护文物、保护文物,见贤思齐,让爱护文物的行动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保护我们的文化。正如一句诗歌的描述:“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让文物不再哭泣。(中国台湾网网友:程超越)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