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淮南一大学生自称扶老人被讹诈并在网上寻找目击证人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舆论再次将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对于倒地老人扶不扶的问题上。事实上,自从南京彭宇案后,扶不扶老人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的两难。
那么为什么扶不扶成为了人们的两难呢?扶老人起来真的那么难吗?
扶起老人并不难,但是难的地方在于扶起老人前人们心底里的忧虑,那就是扶起老人之后会不会被讹,自己做好事反而被人诬陷撞人,给自己带来麻烦不说,还可能面临巨额的经济赔偿和道德的讨伐,带着这样的忧虑,人们在面对倒地老人的时候自然疑虑重重。比如扶起倒地老人的三个小孩虽然事后被警方认定是做了好事,但是这起事件前前后后地麻烦与纷争不仅给孩子留下了心理的阴影,也让世人看到做好事被讹诈后的麻烦与无奈。倘若自己做好事扶起倒地老人,又被老人咬定为肇事者的时候,没有目击证人、没有监控视频,自己岂不是白白做了冤大头,而且还可能因此倾家荡产。在行善面临高成本的情况下,许多人选择了熟视无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倒地在地的老人直接选择了无视。
因为这样的无视,前几天河南老人因为倒在积水的马路上无人救治而身亡,前几年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也历历在目。这样惨痛的教训不由得令人触目惊心,也使我们这个有着助人为乐传统的礼仪之邦汗颜。其实,世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看到倒地的老人,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扶一把的,因为谁也不忍看到一个老人倒地身亡无人救助,但是如果扶起来的话又可能面临高额的行善成本。这样扶不扶老人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扶吧,怕被讹诈,不扶的话,又于心不忍,最后大多数人往往选择无视。
与行善的高成本相对应的是,老人们作恶的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一些老人讹人后,即使被揭穿,由于年纪较大,公安机关往往选择批评教育了事,对于一些肆意欺诈的老人来说,这简直就可以说是零成本,这无疑助长了不正之风。在老人讹人的事件频发之际,无疑会使人们内心的疑虑加大,最终导致了谁也不扶老人的局面。
其实解决扶不扶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鼓励人们去做好事、敢做好事,并能为其提供相应地保障,形成人人敢做好事、争做好事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讹诈人的老人加大惩罚打击力度从而遏制这股不正之风。而这两方面都不能单纯依靠道德的软约束,道德的谴责因为对于作恶者的约束往往因没有强制力而显得苍白无力。要想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依靠法律。对于扶起老人而出现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状况,应该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疑罪从无的法律原则处理,将寻找证据的责任放在老人一方面,既然老人认定某人为肇事者就应该提供相应的证据,而不是像开头提到的大学生一样自己去找证人。这样无疑会大大减轻人们做好事的压力与顾虑,也增加了老人作恶的成本,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对涉嫌欺诈的老人应该按照敲诈勒索罪处理,以加强警示作用。(中国台湾网网友:侯宇浩)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