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政策是高考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其目的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近年来,这一政策一直备受争议,类目繁多的加分项目,动辄10分、20分的巨大分值也让一众无加分优势的考生直呼“不公平”。
2014年底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体育总局、中国科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各省(区、市)纷纷制定相应方案并予以公示。从各省(区、市)的方案及公示情况看,高考加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同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将对高考录取检查、考生加分资格公示等工作进行重点督查,并将严厉惩处资格造假行为。至此,已渐渐变形走样的高考加分似乎将“回归正途”。
高考加分的初衷是为了给予拥有体育、文艺等方面特长的考生以优待,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但后来奥赛奖牌、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乃至见义勇为等加分项目的出台加剧了高考加分的不公平性。这种不公平性不仅体现在加分之后的结果上,更体现在取得加分资格的过程中。在某些地方,高考加分俨然成了官员、富人与教师子女的专利,本该公正科学地考查学生特长素质的加分政策俨然成了权力寻租的道具,以至于有网友调侃说:“哥加的不是分,是特权。”如此一来,高考加分这一政策被曲解,也使高考公信力和公平教育的理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在我看来,现行高考制度奉行“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的标准,却未必达到了其“择优录取”的目的,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说高考加分对没有加分资格的普通考生不公平,那么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制度对那些偏科或者文体特长生就公平了吗?全盘否定高考加分是应试教育大环境带给公众的误区。必须承认的是,高考加分对于特长生而言确是一条出路。
我们必须承认高考加分的合理性,但必须做好这一政策的实施工作。对于加分项目的确定要谨慎,尤其要协调好全国加分项目和地方加分项目之间的关系;对于加分资格的认定要严格,避免随意性,引入公示制度,最大可能的保证加分的公正和透明。这一次的对高考加分的“大瘦身”是这一政策得到社会公众认可的契机。一句话,加分也要加得让人心服口服。(中国台湾网网友 陆洁)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