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农民工高温补贴在哪里?

时间:2015-07-31 15:33   来源:中国台湾网

  7月份以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烧烤模式”,一些地方甚至直逼40℃,关于高温补贴难落实的话题也再次成为舆论热点。高温补贴,并非一个新鲜词,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1960年7月1日,原卫生部、原劳动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制定《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各地据此出台高温补贴规定。

  连续两天,多地最高气温超过38℃,有的更是超过了40℃。如此高温酷暑,仍有部分建筑工地让工人户外高温作业,环卫工人也不畏酷暑坚守岗位。但经调查发现,建筑工人从来没人给他们提过高温补助。而环卫工人则表示,他们“工资一个月750元,其他的什么也没有了,更没有听说过高温补助”。

  问题在哪里?是国家对高温作业工人关注不够?当然不是。国家四部委早在2007年就下发了文件,明确要求对高温作业的工人发放高温补贴。看来,不是没有法规可依,而是一些地方的政府主管部门没有切实履行监督职责,而用人单位呢,则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把高温补贴给打折扣乃至生吞活剥了。

  用人单位之所以敢这样做,无非是因为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大多从事体力劳动,而相比之下,体力劳动者是并不稀缺的资源,短时间内体力劳动者暂时还无法通过供需关系,来纠正用人单位对其自身权益的不尊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主管部门理应勇挑监督重担,迫使用人单位依法办事。

  跟用人单位比,建筑工人处于弱势一方,他们可能整天担心工资都领不到,哪还敢跟用人单位较高温补贴这个真儿?现实是残酷的,也许今天较真儿,明天就得背起包裹走人了。

  既然法律法规作出了明确规定,监管部门就应该不折不扣执行,要主动对劳动者进行“权利救济”。笔者甚至以为,国家可以出台一些救济劳动者权利的新措施,比如,让建筑企业将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交由监管部门托管,一旦企业今后出现诸如不发高温补贴乃至工资的现象时,监管部门可用这笔托管的保证金补偿工人的损失,避免高温补贴沦为空话的难题。(中国台湾网网友:情同手足)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