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五四”安放青春

时间:2015-04-30 15:12   来源:中国台湾网

  今年是“五四”爱国运动96周年。九十六年前,北京3000多名高校学生代表打出“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其犹如一声春雷,震醒万千暗夜中徘徊的灵魂。自此以后,中国青年的美好愿景,便始终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

  近百年的世事沧桑不但没有让五四精神成为尘封的记忆,相反,在特定阶段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抗战初期发出“诺大的中国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救国呐喊,新中国时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建设热情,以及今天诸如“阳光书屋”等公益组织的志愿精神。这些足已显现,五四运动已经架构在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精神坐标上,其并未因时代的变更而发生实质性的位移,而其主力军便是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确实,以时间的角度来看,世界的明天属于现代青年。而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这就对青年人有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希望,并且,其实现的可能性基因就蕴藏在青年的每一个细胞里。

  相较于上个世纪的动荡与物质匮乏,我们如今过上了安稳的小康生活,但似乎缺少了一种青年本该有的反叛与激情。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年关注国家命运的热情十分有限,即便是关注也可能是以看客的心态,通过“围观改变中国”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青春由台前转移到了幕后,并与政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究其缘由也较为复杂。首先,物质上的丰富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青年的“冲动”,在一些人看来,维持现状要好于改变现状。当然,有人会说,生存都很困难,怎能指点江山。生活成本在与日俱增,现实的生存压力让青年不敢懈怠,关注的内容多是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领域。其次,社会转型伴有泥沙俱下的状况,青年的理想主义情怀会不同程度得被金钱化,现实主义让一些人专注于物质的构建和享乐,甚至发展成为犬儒主义。

  而这也说明,青年需要时间去经历和体悟,以求进步。青年心中有着很多疑惑亟待破解:我们能怎样拿捏成长与妥协的此消彼长?到底还剩下多少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怎么做才能有担当地分配理想与现实的生命能量?或许,面对现实并忠于理想是一剂良药。就像温总理说的,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我们也许不需过度担心“青年人的幻想”,因为失去梦想的后果会更加严重。除此之外,青年需在理想的土壤上需要播下实干的种子,方能不断成长。很喜欢《士兵突击》里团长的那句话,“想到和得到的中间,还有两个字:做到!”而对于处在青春时代的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既定的梦想而静心求知。真知内化于心,搭建起现实与理想的桥梁。

  未来是我们的,我们能否顺利地接好这一棒,并出色得跑完我们这一代的历史跑道?此刻容不得我们犹豫与逃避,时代正在呼唤着我们。我们富有理想,社会就能进步;敢于创造,民族就有希望。(中国台湾网网友:张健彪)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