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裁员” 富士康也需要转型之翼

时间:2015-01-29 09:29   来源:中国台湾网

  近日外媒报道爆称,富士康将进行大规模裁员,因为这家苹果代工商面临收入增长放缓以及中国工人工资上涨的压力。针对这一消息,富士康科技集团发声明澄清,“目前并没有计划在现在及未来缩减员工数量,”并称将继续招募更多员工。(1月28日 光明网)

  尽管富士康科技集团已经对所谓的“富士康将大规模裁员”消息作出正式回应,但营收增长趋缓和用工成本增加的压力还在。笔者认为,理性看待“裁员”事件,富士康也需要转型之翼。

  作为一家著名台资企业,当前富士康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私营企业,其在大陆聘雇员工已经超过100万名,从大陆沿海的深圳到河南、四川等内陆省份,都有许多富士康设立的工厂。如果富士康大规模裁员,无疑将给当地就业市场带来不少压力,这也是外媒传言之所以备受关注的原因。如今,富士康的正面澄清,打消了许多人的顾虑,但困扰富士康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像一股阴云随之很快散去。

  “干高科技的活、做低端的事、挣薄利的钱”,这是许多国际知名电子品牌代工制造商几乎都要面对的问题。作为苹果最大代工厂的富士康,当然也面临如此经营处境。不久前不是有人计算过,每生产一部iPhone6富士康仅赚25元。这些年来,我们时常从富士康“掌舵”、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嘴中听到“转型”的词眼。为降低成本,富士康曾经通过IE(工业工程)优化,来提高效率,减少员工加班时长。另外,郭台铭也对外表示,鸿海将转型科技服务业,比如与惠普签约,鸿海转型为IDM,仅从事设计、制造,而行销则由惠普负责;另外在4G手机、网络和看电视的手机等领域,鸿海提供的是内容创作、信息处理、云端储存、网路传送等所需生态系统和整体解决方案。看来,郭台铭和他的富士康一直在做转型的探索,也一直在寻求创新,尤其是运营模式。

  笔者认为,机器人换人时代已经来临,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下降,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工业的智慧化生产已经成为潮流。“网络工厂”这种“工业4.0创新模式”已经由德国率先由德国提出并倡导,这种以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给我国产业未来发展指出了一个新方向。

  在“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模式之下,其不光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产业链分工和生产链条价值的新创造等都面临着新的改变与革新,并引发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和运营成本之间关系的变动。机器换人、工业创新模式的转型步伐的进展,肯定会影响到用工规模、还有不同员工的薪酬待遇等方面。未来,那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高的工人需求将更大,而那些从事简单作业模式的工人将面临新的问题,要么转型服务业等其他职项,要么可能被裁员。

  市场在不断变化,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也随之时代变化而呈现新的活力和远景,还有工业制造也在不断转型、创新、升级。如何让“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智造”,促使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是摆在中国这个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面前的不可逃避选择,也是个重要任务。同理,富士康要摆脱用工荒、用工成本不断上升等诸多中国IT制造业存在的用工困境,也需要借助转型的力量,升腾创新的翅膀,如此才能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让劳动者收入提高,工资有合理上升,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趋势。中国经济仍持续增长,工业制造效率也将不断提高;在收入整体水平提升之下,中国的内需和消费相关的产业机会必然愈来愈可观,其所能提供的市场规模也将越来越大,中国的扩大开放、产业布局及投资还将展现更多更新的机遇!(中国台湾网网友:王振峰)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赵静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