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品”雷同,旅游特色还有啥?

时间:2014-10-14 15:07   来源:中国台湾网

  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然而不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10月7日《人民日报》)

  每到旅游旺季,在景区附近甚至内里,都会遇到很多小摊贩们的吆喝买卖,打着各地特色的物产不断充斥的眼帘,山里人卖起了东海的珍珠,海边人卖起了关公的大刀……,太多的虚假让顾客觉得恶心,未上山就已心生厌烦,散心成了“心散”。

  尽管黄金周的人们会遭遇各种不同程度和花样的“堵”,什么“车堵”、“路堵”,甚至某地“人满为患”,但这一些都与人们旅游在路上的心态和行为有关。人们都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有几人能够了解体会?盼着黄金周到来,急巴巴地跋山涉水、披星戴月,穿过了无数人流、车流,来到了心仪的旅游地,才发现原来景色不过如此,剩下的吃喝、包括旅游品竟然从南京到北京,从西藏的巴达拉宫苏杭两州,居然那些摊位上的商品都一样,此时才回味那句“看景不如听景”,心中的美好洒落一地,至此,这一旅游真的成为了人生中“值此一游”,无回头路可走。再加上各种景区的不畅,政策落实不到位,各种宰客、导游肆意买卖顾客信息,拉拢顾客拐着弯的买东西、赚外票,旅游综合症统统爆发,旅游变成了“驴游”。

  到此应该一问,为何游客在心仪许久的地方,会感到身心俱疲,满带豪情去享受节日的愉悦,到头是花钱买罪受?到底是谁的错?如果按照价值定律去衡量,花钱所购买的服务显然没能满足游客的心理落差。

  与此同时,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旅游区的贫富不均,有的景区门票每到旅游旺季就大幅提升,包括美食住宿等也是水涨船高,但还有一部分旅游景区在苦等来客,为了那仅有的杯水车薪去招商引资。可以说,这些现象对待旅游都有所偏颇。有媒体报道,我国旅游贸易逆差预期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只求签证易、不愁没钱花”,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国庆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有望创下4.8亿人次、2700亿元人民币历史新高,出境游增幅将大幅领跑入境游增长。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从中可见,对于这些出国的人群来讲,他们并不是仅仅处于旅游,还有更大范围的购物,“总体上我国出境人数比入境人数少,然而我国出境消费金额要比入境旅游收入多得多。”研究中国跨境消费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范志勇副教授说,2013年我国居民出境旅游人均花费1368美元,相当于我国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的3倍左右。“这个数字非常惊人。”

  针对于此,韩日两国的旅游部门为了应对中国的国庆黄金周,居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在一些机场、地铁设置中文标识、导游,还在一些国人聚集的场所开设免税便利店等等,而国内的一些旅游风景管理区,很少能够想到这些周全的措施和优惠,人气旺的旅游景点更多的是提高自己的门票,人气差的景点就是降低门票,从来没有为了游客的需求而改变什么?总以为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无法改变,这种固态观念直接影响着那些潜在游客的选择意向,既然没有什么特色,还有什么值得去游玩消费的?一个景区没有自己的品牌和文化底蕴,没有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和监管机制,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一条道走到黑当然是倒毙。

  旅游条件差不可怕,怕就怕“邯郸学步”,学成了四不像,面对很多景区商品和服务上的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游客怎能不心生厌烦?与其同时,看到那些外国旅游部门的热情和政策,国内的旅游部门也该因地制宜了。别拿“假大空”说事,别总拿着提高增减“门票”说事,辜负了本地的山山水水,守着宝山不能招财进宝,那才是最蠢的。(中国台湾网网友:孙伟)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