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野生动物,却因人类非法捕猎,遭遇厄运。为何放生却有可能好心做坏事?记者发现,其实放生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利益链”,受益的总是捕猎者和销售者,损失的总是放生者,而受伤的总是动物,它们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被折磨而死。(网易新闻10月9日)
“放生”作为佛门慈悲救度精神的代表,加上现代环保理念的解读,长期以来都是许多中国人热衷的“善举”之一。可是由于利益的驱使,现在的“善举”正在逐渐变味儿!
作为行善积德的放生者,由于缺乏对动物相关知识的学习而盲目放生;作为兜售动物的销售者,面对金钱的诱惑不顾良心的不安大肆捕获动物以获取暴利;作为无能为力的动物,对于自己面前无情的大网只得屈服,毫无还手之力。这就是放生的现状,一个让人痛心的局面。
2009年6月21日,福州爱鸟人士“放生”数小时后就有大量鸟儿被车碾死,隔天又有毫无野外生存能力的小鸟饿死;2012年9月1日上午,北京什刹海前海水面上出现大量死鲇鱼,这批鲶鱼是前天上午“放生”的,数量约有上千斤;2012年5月31日上午,北京的“放生客”在河北省兴隆县苗耳洞村附近“放生”了上千条蛇蟒,造成了村民恐慌,村里不得不发动40多人组成打蛇队清除蛇患。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无一不在提醒世人,你的行善之举未必有效,甚至有可能造成伤害。
积善行德有很多种,进行“放生”活动也无可厚非。可是,放生这种活动一定要通过科学的引导进行,还有不要刻意购买,否则就会出现“放生”不成反“杀生”的局面。盲目的放生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的入侵,破坏一个地区固有的生态平衡,甚至影响本地区居民的正常生活。而贩卖动物的商贩则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想通过放生者谋取利益,甚至对放生的动物循环捕猎,一些珍贵的野生动物也不能幸免,动物们恐惧、挣扎、受伤甚至死亡,但却无能为力。
科学引导放生者进行放生活动,更不要刻意购买,规范动物贩卖市场秩序势在必行。放生者要切记,放生、放生,不是放之必生,要有生的条件与环境。贩卖动物者也有善良的一面,莫让利益熏昏了头脑,捕获的猎物也是有生命的。行善积德,不是只有“放生”一条途径,方式方法有很多,不要让好事变成坏事,不要让“放生”变“杀生”。(中国台湾网网友:艳玲)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