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狂人”刘真(化名)最近有点心虚了。这几天她算了一笔账,发现手中的多张信用卡总透支额度超过25万元,但是其月收入只有5000元。“稍不节制,我就破产了!”刘真有些“惶恐”。(7月7日荆楚网)
月收入不过5000元,几张信用卡加起来的总透支额度却超过25万,这足以让当事人的精神为之紧绷。说是狂人,言之为卡奴更为合适。虽然还没到为偿还信用卡债拼命工作的地步,但是当事人却因“信用卡超额”的顾虑而被困扰,那么原先为了方便人们透支消费的“信用卡”无疑就成了给生活带来沉闷压力的“魔卡”。若是卡债高筑,信用卡客户还会落得个被“圈住”的下场。
根据万事达国际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市场。也就是说,在中国使用信用卡的客户越来越多,与刘真存在相似情况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目前的信用卡市场并没有一个合理的监管程序。虽然单张信用卡有透支额度的上限,但是各银行之间办理信用卡却未实现客户信息共享,对于那些已然不存在再办理信用卡能力的人们而言,这等于是给他们打开了一间充斥毒香的房间,他们完全可以办理多张信用卡继而满足自己的“过度需求”。
要知道,各大银行之间也是竞争关系,共享客户资料事关重大,同时也涉及到客户隐私泄漏问题,因此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在客户部分信息层面实现同步却是可行的,建立一个庞大的信用卡使用情况的监管网络势在必行,各家银行的信用卡客户信息和受理的客户身份资料被统一地集中在此。
在这个网络监管系统中,各银行间的资料是以互不渗透的单列信息存在的,其中只涉及该银行及其客户成功办理信用卡和使用信用卡情况的提示。监管系统可对那些已然被提醒的,“可能”不具备偿还卡债能力的人进行信用卡办理限制,在其他银行向系统提交该客户资料时对其进行“提醒”,以供银行参考。
对信用卡办理情况进行监管也是无奈之举。银行是希望推广自己的信用卡业务的,但是却极少考虑到办理人的实际情况。比如,一个人无法偿还某银行的信用卡债时,他完全可以向另一家银行办理额度更大或者差不多透支额度的信用卡,先用新办理的信用卡偿还旧债,以此类推,他甚至使用这种办法来逃避他应该面对的问题——无力偿还。但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或者说再难办理高透支额度信用卡的时候,这座在投机心理下搭建的大厦其底层的积木就会被抽走,最终溃然崩塌。
所以说,没有经过监管体系严格把关的信用卡市场更像是一个投机市场。而信用卡在方便人们之余,也是埋下了深深的隐患。或许公众的思危意识不强,但是作为信用卡发放主体的银行就必须拾起重视之心。因为大多数客户一旦无法偿还卡债,银行就将面临重大损失甚至是危机。客户提供的收入数据以及房产证、车辆行驶证复印件等资产证明,在银行核定信用额度时是一个“整体”,但是面对身怀几家银行信用卡的人,实际上这一“整体”是被分割的,他是没有那个“能力”同时办理那么多张卡的。(中国台湾网网友:周成洋)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