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不妨多探索些转换专业的可能性

时间:2014-07-03 16:13   来源:中国台湾网

  想转换攻读的专业,却因校规被拒之门外,上大一的女生以自己的平等教育权受侵犯为由将校方告上法庭。昨日,该案经武汉中院终审裁定驳回了女大学生的起诉。(7月2日《楚天都市报》)

  女生转换专业受阻,继而告大学剥夺平等教育权,恐怕读着这个新闻的很多大学生都有感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只是在审理的过程中,法院以高校享有自主办学应的自治权范畴,是不属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一审裁定驳回女大学生的起诉。

  对于这起校园内的“秋菊打官司”,笔者认为多少有点象征意义。在这个事件中,学校自治权范畴的模糊和清晰早有边界,但女大学生能够因为自己的意愿而义无反顾地诉求法律。这个“范”值得钦佩。

  也有人说女大学生属于无理取闹,考试是现行最为公平的准绳,如果没有迈过那个坎,那自己就应该愿赌服输。而上升到法院去独辟蹊径,这在很多人看来有点离经叛道。

  另外,对于教育资源的稀缺也想坐实了这种论调。从英语专业转换到金融专业,或许在外人看来是一种“胜利大逃亡”,毕竟英语行业的人才过剩无需多言,之前也是被亮过黄牌的专业,而金融则未来无限量。“是对未来的一搏,让这位女生投上了一纸诉状。”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对于学生有选择性的进行专业转换,也是一种资源考量。这种资源就是学生自己会不会浪费了已经就读的阶段,同时又在转换专业之后跟不上周围进度,这多少有点家长式的味道。另外一种资源考虑,就是专业设立是个系统工程,如果这其中学生流动过于频繁,那也是种消耗。

  普通高校往往在转换专业的过程中并不是十分放得开,因为在学校品牌方面他们不如那些名牌或者是重点大学,在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语境下,专业的博弈则成了他们的好牌。但如果自家的转换专业量在计划外的话,恐怕真会成了自己不可承受之重。

  不过对于一些学子来说,转换专业几乎成了他们维系学习热情的主要支撑体。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目性,如果在兴趣透支和热情减半的情况下,学习很可能陷入死循环。作为人的诉求,这应该是被高校部门所关切的。

  要是能为学生多些“私人订制”的机会,想来也是极好的。而多年前就已经有高校试点,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取消了校内转专业的门槛,转专业不再设报名限制;北京科技大学则允许学生多次转专业,所有必修课成绩合格的在校本科生在一二年级末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

  其实办法并不是没有,只是规则制定者们更不愿意多做尝试。更有种原因是对自己利益固化的不妥协。而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本身就有探索教育改革的责任。此刻,是应该有多考量下抓换专业这其中的诸多不可能的可能了。(中国台湾网网友:谢伟锋)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