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加分”需鼓励更需完善

时间:2014-05-29 16:13   来源:中国台湾网

  今年,北京市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实行“瘦身”后的高考加分政策,在奥数、科技、少数民族等传统加分领域,既减项又缩分,甚至将奥赛获奖者剔出加分名单。然而,在本轮“加分瘦身”调整中,部分省市取消的“品德加分”今年仍保留在北京高考加分项目当中,并且加分分数为20分最高分值。(5月28日北京青年报)

  高考加分政策的“瘦身”对于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无疑都是一大利好消息。对于富裕家庭的孩子来说,从此以后不用再被父母追赶在各类奥数班、写作班、培训班等辅导之路上;对于贫寒家庭的孩子来说,从此以后在高考面前与其他孩子处在了同一起跑线与同一门槛上;对于家长与整个社会来说,从此以后,高考掺入了更多公平公正的因子。

  因此,将奥数、科技、少数民族等传统加分项目缩分、减项,甚至将奥赛获奖者也剔出高考加分名单,可以称得上是一举三赢,众望所归的利好消息。然而,就社会现实而言,“品德加分”项目确实有必要保留,并且委以20分的高分值。

  何出此言呢?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之所以在高考加分政策中对“品德加分”项目予以保留,并委以重分,最主要还是鉴于现实的考量。与八、九十年代淳朴的民俗民风相比,现代社会多了些许功利心与铜臭味,多了几分冷漠和炎凉。比如,不久前,一位宁波女子摔倒路边,呼救足足20多分钟,却无人上前施以援手,路人统统熟视无睹;云南省普洱市的“伍公子”带领社会势力冲击校园,与警方对抗,仍大呼“我爹是支队长,你们打我的人都要死”……由此可见,对于高考加分政策中的“品德加分”这一项,确实有必要保留,甚至应该大肆鼓励与推广,而不能一去了之。毕竟,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从娃娃抓起”,可能才是王道。

  然而,光有好政策还不够,关键还得接地气,具有可操作性。按照大多数人的看法,尽管“品德加分”这一项目被保留了,但广受诟病的,还是品德加分的界定问题。据北京市教委官方微博表示,“品德加分”必须经过学生所在中学的推荐,市教委核准,市招生考试委员会批准“三大环节”。虽然环环相扣、层层把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弄虚作假,骗取加分资格的怪象,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却难脱“不食人间烟火”之嫌。

  据悉,北京市将“品德加分”项目定义为“思想政治品德突出”,说具体点,就是毕业生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细究起来,哪些事迹属于先进典型范畴?怎样才能视为产生了重大影响?令人遗憾的是,相关部门并没有对此提出明确、唯一的界定标准。这一界定标准的缺失,让“品德加分”项目施行起来举步维艰,更是陷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境地。根据记者的查证,在去年和今年北京市高考加分公示名单中,无一人获得20分品德加分,就是当地“品德加分”项目与现实脱节的有力证据。

  实际上,“品德加分”政策,不失为从根源上提升社会道德水准的一计良策,不仅要对此原版保留,还要在各地大力加以推广与鼓励,但是有关部门在其操作层面上的语焉不详和模棱两可,无疑让这计良策大打折扣。有关部门还得补齐“品德加分”项目操作上的短板,制定专业统一的认定程序,完善相应的客观判断依据。这样,才能让“品德加分”项目切实地为品德突出的考生加分,切实为提升社会道德水准加分。(中国台湾网网友:杨柳)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