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敬老院如何走出运营窘境

时间:2014-05-08 15:5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在内蒙古武川县,五十岁出头的张振业把自己挣了大半辈子的1500万元都投到了开办敬老院上来。短短几年他把家里积蓄花光,妻子也得下地干活,将种出来的蔬菜养大的猪都补贴到敬老院的餐桌上。由于这些老人的补贴经费有限,敬老院一直处于亏损状态。(5月8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sh/2014/05-07/6145458.shtml)

  这则新闻无疑是温暖的,但却又透出点滴的辛酸感。

  千万资产不是个小数目,别说对于一个普通百姓,即使是一般的经商人家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而50岁出头的张振业,就因为家里有老人在抚养,才爱屋及屋产生了要开办敬老院的想法,才逐渐形成了100余人的民办敬老院规模。

  随着要求入住的老人越来越多,张振业只能将物流公司的货车变卖,又筹措了1000万元在距离当地约20公里外的农村建起了敬老院分院,分院的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设计放置400张床位。

  所做的这一切,张振业没有一点退缩,甚至面对记者的镜头居然说不出理由。他倾尽家产为社会、为他人默默贡献,无怨无悔,其实撒播的正是向善的感动,这份感动会传染、会扩散、会继承。

  令人辛酸的是,张振业开办的敬老院同样面临着与其它民办敬老院一样的运营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农村养老越来越受关注。有媒体曾报到过,截至2012年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养老床位22.24张。床位供不应求,进养老院自然要苦等。虽然养老是基本的民生需求,政府购买并提供养老服务责无旁贷。不过,各级政府财力、人手毕竟有限,指望政府大手笔建设养老院来满足需求是不现实的。

  所以,要补上这个缺口,还需要引入民间资本,还需要全社会给力。

  面对张振业敬老院的困境,当地民政部门也显无奈,因为没有相应的政策、资金来给他支持,只能每年给他一部分燃料补助、米面补助。

  这是一种尴尬的现象,一边是当下政府财力、人手满足不了养老问题,另一边是民办养老院举步维艰。

  如何改变这一尴尬现象呢?

  笔者认为,应该加大敬老院模式的转制,比如农村敬老院,可以由政府初建、民间运营,亦可让民间资金筹建,政府财政补贴。同时,亦可将敬老院模式市场运营化,政府给予免税之类的扶持,让使官办、民办敬老院能够形成互补态势,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成为可期。(中国台湾网网友:谢晓刚)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