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国产主食工业化 引领膳食风暴

时间:2014-04-01 14:13   来源:中国台湾网

  农业部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旨在适应转变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新变化,促进消费升级,满足食品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的需求,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主食是指供应城乡居民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其质量数量以及供应,涉及亿万家庭。河南省刘晓真研究员曾撰文指出,我国粮食转化的主渠道是食品,他阐述主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振兴的载体,是农业资源转化的主要渠道,是当前及今后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渠道。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粮食部门就提出大力发展粮油食品生产,食品产量是当时粮食部门的重要考核指标,可谓风行一时,当时的粮油食品主要是面条、油条、糕点等,只是面粉的初加工,进入九十年代,基层粮所和粮店主要开展馒头的加工供应。但是好景不长,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原先的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大多改制转型,国有粮油食品所剩无几,粮所大多变卖,城镇粮油供应企业全部改为民营,多数不再供应粮油和加工主食。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粮油食品加工供应网络全部打破,不复存在。目前城乡居民主食供应在市地以下城市杂乱无章,市场紊乱,良莠不齐,以家庭完成和个体加工为主,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要求主食供应多样化、营养化、便捷化,因此洋快餐大举进入国内,中式快餐因粮食供应企业地位和作用的缺失,虽几经努力,也是力不从心,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抗衡被称为垃圾食品的洋快餐,真的是中式快餐不好吃吗,不是,而是在主食供应产业发展方面,缺少科学规划,没有作为一个产业来抓,再加之市场监管不力,供应网点不成系统,质量不稳定,中式快餐始终发展不起来。

  要高度重视粮食加工转化,发展主食社会化生产和供应。各级政府应结合十二五规划实施,逐级制定和谋划好粮食加工发展规划,认真吸取以往各地一窝蜂上居民早餐工程,缺乏论证和规划,建成后疏于管理的教训,很多市长早餐工程虎头蛇尾,草草收场。要在财政预算中列支粮食加工转化和主食社会化供应的专项资金或者是启动资金,依托国有粮食企业,采取土地置换、退城进郊、腾龙换鸟等有效手段,整合网点资源,发展主食工业化生产,发展快餐连锁经营,创新管理机制,用市场的手段来配置主食供应资源,打造品牌,让放心粮油食品进城下乡。

  粮食工贸企业应联手开创主食社会化供应市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后,如何做大做强,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应创新体制,激活机制,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用市场的办法,用利益纽带来连接,共同应对市场竞争,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产业、产品的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盈利水平。

  统筹城乡发展,开拓主食社会化供应的农村市场。进军农村市场应该说提了近20年了,但国有粮食企业产品在农村市场的覆盖率有多大,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应紧紧依靠放心粮油,扩大销售网点,既供应原粮,又供应熟食;既开展直销,又开展品种兑换,广泛开展“两代一换”业务,探索出一条开拓农村主食市场的好途径。

  要瞄准农村市场,提高粮油食品质量,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条龙的运作模式,打造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主食全产业链。应充分发挥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民自愿”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企双赢为目标,以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为载体,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为手段,大力发展和完善订单粮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家庭农场。狠抓粮食加工转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头作用,实现粮食加工转化增值,并积极推行“一次收购、二次结算”、“承诺价格,优质服务”等多种行之有效的订单形式,在加工增值中分利,在服务于农中赢利,在规模经营中赢利,在产业化发展中壮大自我。(中国台湾网网友:孙晓明)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