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一个村庄一半学龄儿童辍学,大凉山童工遣返回来新的童工继续出发。(央视《新闻1+1》)
正本清源,教育穷孩子苦,是政府教育投入严重欠账。我国学生总数占世界总数20%,我们的教育经费只占世界教育经费的2%。何况一些贫困地区,还时常会有兴建豪华政府办公楼,建设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豪举”,超标准购买公车、用公款大吃大喝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所以,所谓教育穷“条件有限”与“没有能力”,很大程度上往往并不是真的缺乏经费,而是不愿将经费用到教育头上,不愿因增加教育投入而减损官员们的“福利”。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重视教育,提出“科教兴国”的口号,制定政策纲领,开大会,发文件,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要跟随相应的拨款。搞清楚谁不能穷教育苦孩子,教育穷孩子苦的根源,就该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刷到各级政府大院里,而不是农家墙头上。
偏远地区发展教育不同与城市教育,贫困地区人民在心理上就忽视教育,长期的生活重担是贫困地区的人们更重视自己的生活状况。偏远地区的教育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根据各自的实际状况,开发资源,改善条件,才能改变现在的教育状况,实现小康生活。而对于贫因地区来说,愚根不除穷根难拔。只有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才能为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为贫困地区开发脱贫,尽快致富铺下科技基石。
治贫先重教,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成长“起点”,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的有效途径,关乎国家长远发展。
以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兼顾其他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东部部分困难地区,按照勤俭办学的原则,把满足基本需要放在首位,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由省级政府统筹使用资金,因地制宜、分步逐校实施。(中国台湾网网友:邓正耳)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