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话费、送手机、赠服务。这样的事大家都听说过,也有很多人参加过,但不管存多少花费,送什么样的手机和服务,活动有多优惠,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消费者自愿。但是在云南省宣威市的阿都乡,13所小学有1100个左右的学生家庭却并不能如己所愿,被“自愿”地交了钱。
“存话费、送手机”这一系列促销活动不是出现在通信运营商的宣传海报上,也不是出现在某手机专卖店的促销传单上,而是出现在某些偏远山村学校,出现在特困乡的众多贫寒家庭,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学校搭建通讯平台,即时发布孩子作业、安全出行情况,便于校方打“亲情电话”家访……这本无可厚非,甚至值得推崇。但变相向家长推销、强制摊派购买任务,对老百姓来说,是一种摧残,会让一个个原本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对孩子而言,更是一种折磨,夹在学校和父母之间,深受“夹板气”;对校方而言,虽然收取了短暂的经济效益,谋取了昧良的钱财,但严重损害了教育者的尊严和未来。
国家相关部门早年就曾下文:中小学收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必须坚持学生或学生家长自愿原则,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提供服务并收费。但收效甚微,到了地方,国家政策就如形同虚设,大大地变味走样了。类似的事件在各地并不鲜见,“手机电信服务”、“各类教辅材料”、“学具用品”等不一而足。
教育乃公益事业,不是部分人敛财的工具和发财的手段,这是部分校方、师者最应该反思和检讨的问题。(中国台湾网网友:杨柳)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