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三月五,学雷锋热模式在各种铺天盖地的文件中正式启动,平时无人问津的敬老院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少年,打着同样的旗号做着同样的事情,擦玻璃、扫地、照相三大利器“无往不利”,但有时也会有一点小尴尬,不同单位的两支服务队碰巧遇上了、敬老院的老人们表示玻璃已经很干净了(画外音:已经来过好几支这样的队伍)、照相时老人们在院长的督促下僵硬的笑着……
其实,被帮助的人疲惫,而帮助的人亦然,当人们在为完成任务而茫然的奔波于各大敬老院时,学雷锋就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学雷锋本是一件值得宣扬和学习的事情,又怎么会走到今天这样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境地。
这种一支队伍用一段时间在一个地方开展一种活动的模式,究竟会培养出怎样的国家栋梁?敷衍、形式、冷漠,会不会成为他们的代名词,现在尚不得而知,可对将来仍可窥知一二。
而这种鸡肋局面的产生,不是一段时间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敷衍主义、形式主义、任务主义的“熏陶”下练就的,当学雷锋已经成为一种有期限的任务时,它存在的意义也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现在,要想一下子扳正长期以来形成的“一股疯”学雷锋行动,并不实际,它的形成不是一时之工,它的扳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虽然人们对学雷锋流于形式的现象已有所感知,但也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不断的在质疑,在议论,却总是在质疑与议论中重复做着自己质疑和议论的事情,还由不可知。而这样反刍形式的方式总是在缺乏行动上的支持亦或不能引起大规模的重视下无疾而终。
“让雷锋行动常态化”是新形势下提出的口号,让学雷锋成为一个持久化、接地气、主动付出的行动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不能让它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需要大家以持久性的实际行动来为学雷锋行动正名,让学雷锋行动从食之无味的鸡肋变成人人“哄抢”香饽饽。
扳正学雷锋行动的路漫漫而修远,我们需要在这条路上不断上下求索并坚信,雷锋也会有春天。(中国台湾网网友:余小萱)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