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每一个大学生都会经历实习这样一个阶段。实习能够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巩固专业知识,应用专业能力,对能力的实践更亦是专业培养的目的,是适用于社会的活络教育,是个人良好发展的助推因素。一个人在实习中所能获取的知识量并非是像课本教材中苦涩抽象的,在实践中能够消化吸收专业领域的新式思维,避免课本教条主义的狭隘面给日后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不过现在民办高校里的实习却变了味,让学生苦不堪言。凡是攻读某一专业学子必然是是这份专业相关工作充满热爱,对于实习这种可以提前接触理想工作环境的锻炼理当是十分支持的。但是,国内众多高校经常是挂羊头卖狗肉,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在乎学生专业的实践性,更看重学生身上的利益性。这些学校以所谓的校企联合为噱头,实则是签订内部合同并在规定时间向企业酒店等输入廉价劳动力,而学校也能从每个学生身上抽取一定提成。此风在国内民办院校尤盛,已然成为多数院校的潜规则。
民办院校在要求学生实习时,多是将其送往江浙闽一带进行工作。主要是两种性质的工种,一般是从事酒店服务(端菜员、门童、)工作,月薪1800左右;或是被分配到电子厂每天承担10小时的高负荷工作量,事实上很多人难以忍受这种工作环境而“出逃”。虽然工作无贵贱,但“逼”大学生去从事非本专业的实习,这是不符合道理和人情的。“廉价劳工”一词也就成了众多学生对自己实习的憎恶和无奈。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实习已经违背了教育部的初愿,是反其道而行泯灭学生良性发展的恶劣行径。
面对“强制实习”和“实习抽成”的说法,通常校方会义正言辞地回答“没有此事”,以应付新闻媒体和怨声载道的学子。反常的是多数新闻媒体在开始的时候虽然会有消息报道,但也只是如此而已,往往都是风声大雨点小。人们擅长模仿和习惯,容易将自己习惯了的思维和方式再强加于人。学校的无法、无纪、无情会使得原本教书育人的地方培养一代悲哀的青年。学生也会因为此类“不公”而使得性格中参杂偏激、厌世的情绪,对于社会的判断将从“恶”的角度着眼,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大学的辅导员都是在用失败的人生告诉你如何走向成功”这是笔者曾听过的一句话,多少带点讽刺意味。如今想来也和这“变味的实习”有着异曲同工的渊源,学校以主体思想限制个性思想,假借实习之名剥夺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所以学校能培养出来的要么是顺从的学生,要么是反叛的学生,都是在把学生往“无用之人”的方向带,这也是民办高校教育实践之殇。(中国台湾网网友 周成洋)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