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从就业工作的重点指标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率来看,与去年同比分别呈现下降趋势。经济形势、应届生的求职观念和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对此均有影响。(5月20日 《新京报》)
人增,岗减,薪降……2013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99万人。今年北京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2.9万人,而最近发布的毕业生签约率的确不在乐观的水平线上。面对已经学会叹老的年轻人来说,如此“生不逢时”的毕业季,是否又给他们增加了一抹社会现实的忧虑?
尽管政策上已经对地域、学校等级都已经有相关的放松,但是落到现实中去,的确还存在着接力困难的距离。很多企业从自己本身发展,在薪酬付出同等的情况下,更愿意倾向于招收本地户口、211和985毕业生。另外在性别方面,青睐男性的比率又多少大于女性。政策在招聘过程中,起到“那根稻草”的作用,而对于有着自主招聘的用人企业来说,其实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
宏观经济在下行,无疑让这一季的毕业生更有了悲壮的感觉。其实回顾以往,每一年的大学生就业都会牵动社会无数敏感的神经。他们就业的不解决,会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对国家而言,都是人才浪费。在每年5、6月份,都会公布相关的大学生就业签约率,这也成了某些经济和社会学家相对关注的晴雨表。然而过了这个时间段,似乎就有种“天高任鸟飞”的感觉。
关注大学生就业,不应该只聚焦于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具有强烈的人生洗牌冲动。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也许第一个工作只是先在城市扎稳脚跟的策略,在试用期结束之后,很多人会选择和单位企业“友好分手”。这部分人走向社会之后,他们的去向也应该值得关注。
大家总有种年轻人“眼高手低”的错觉,其实这已经是过去式。当下多少天之骄子,干起了厕所管理员、游船驾驶员,甚至博士硕士当城管,都已经屡见不鲜。可以说“无法改变环境,就让环境改变自己”已经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现实语境。人们早应该抛弃掉有色眼镜,而从根本上去解读大学生就业的各种现象。
大学生就业,本质上更推崇创业,在解决自己的问题,还能淘得人生精神财富的双桶金。但当下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相当低,最高的省份广东也才不过4%。这其中扶持资金的畏畏缩缩、项目选择的盲目性,以及范围的狭隘化,都成了大学生创业的坎。关注这些有思想、有动力的年轻人的创业路,理应放在就业的范畴里对待。
就业率和大学生就业率,相互相成,后者则更有着中国式的社会关注度。对他们应该有着长年累月的回馈系统,作为很有参考性的指标,这也将直接影响后来的学子在进校门选择专业上的正确性,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必备的数据之一。放大了说,也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中国台湾网网友 谢伟锋)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