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年过后,徐宁生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组织者、徐的同学是广东一家国企的总裁,地点就安排在该国企的食堂。“居然请我们吃食堂餐。”徐宁生一开始很纳闷。凡事都有变通的方式,喝茅台就是一例,现在通行的做法是,喝茅台把商标先撕下来,更为隐秘的办法则是,把茅台酒倒进矿泉水瓶,同时严禁任何人拍照。食堂也是如此。(3月27日《经济观察报》)
自从去年以来,从中央开始一系列整治腐败的办法,诸如八项规定和禁酒令。出现的一个对策就是将铺张浪费转移到“内部食堂”内,正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内部食堂”内的种种,看上去朴实,实际上奢华。将茅台装进矿泉水瓶子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样即可以规避中央的检查,又不失掉体面的一切。对于腐败,中央的铁腕手段已经初见成效,从各大酒店的预定,各种高档烟酒的消费就可以看出,在刺激中国消费市场中多大的成分是公款在拉动。对此,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要逐步公开县级以上政府的接待费。可以说,如果这样的公开真正落地的话,对于“三公经费”的监督将起到必要的带头作用。
“内部食堂”,无论是机关还是国企都是一个十分隐蔽的地方。如果中央的政策紧张,“内部食堂”就立刻变成藏污纳垢的地方,成为容纳腐败的新场所。如果不对“内部食堂”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和治理机制的话,整治腐败将会功亏一篑而成为一种形式主义。基层的智慧永远是无穷的,尤其是在抗拒上级的政策上面。可以说,如果真的公开县级以上政府的接待费,那么自然难以建设奢华的食堂,对于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腐败必然行之有效。但可怕就是这样的“遮羞”式的遮蔽,比如转移到这种看不见的领域内,到底应该如何规制呢?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方面,对于腐败的治理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关系密切甚至权力极大的国有企业尤其是腐败的重镇。在治理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公共经费公开的过程中需要将国企也纳入到这个范围内。另一方面,对于腐败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更应该深入到“内部食堂”内,深入到第一线才能找寻到第一手的资料。“内部食堂”的病根就在于不公开,公众不能对其有效监督,而一旦形成公众监督的态势。加之现代网络技术之发达,这样的“内部食堂”必然会越来越少,渐渐消失了公众的视野中。只是,现在“内部食堂”还是漏网之鱼,如果不让“内部食堂”摊上大事的话,这股从中央到地方的惩治腐败风恐怕会夭折。(王传言)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