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办”应成为工作常态

时间:2013-03-27 14:32   来源:中国台湾网

  据中新社3月22日报道,从2011年开始湖北襄阳樊城区纪委牵头,将治庸办、纠风办、优化办等六办合一成立“马上办”办公室,通过强硬手段,让企业、居民遇见的难题能“马上就办”。目前有27个区直部门,10个乡镇办、79个社区、76个村共计192个“马上办”。

  推行“马上办”,这不是第一个和第一次,早已不是抢眼新闻。记得2011年2月22日齐鲁网曾报道,为了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山东济宁曲阜市政府设立一个机构,挂牌“马上就办办公室”,多个部门都相应成立了这样的办公室。当时,对这一新的理念和新鲜做法,引来网友围观和各方热议,理解支持者有之,冷嘲热讽者有之,“马上办”迅速成为议论热点。如今,樊城区的“马上办”再次成为网友讨论的话题,媒体关注的焦点。

  说实话,“机关病”可谓是一种疑难杂症,尽管用了不少药方,总是久治不愈、反复发作、难得断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推诿拖拉、敷衍塞责、效率低下等散漫、松懈现象依然长期存在。一直以来,各地各级各部门不忘抓作风建设,时时说在嘴上、挂在墙上,但就是没有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于是作风建设往往成为了“一阵风”:中央强调抓一下,强调过后放一下,出了问题紧一下,形势好了松一下,并未伤经痛骨,收效甚微,病情难以彻底根治。

  按说在中央出台“八条规定”、狠抓不正之风整顿这种大背景下,成立一个“马上办”办公室来“提高行政效率”,行动迅速,举措有力,理应得到大家鼓掌欢迎、大声称赞才是,为啥反被质疑和嘲讽呢?让人不禁疑惑。但仔细想想,人们怀疑不无道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设立“马上办”,顾名思义,其主要职责就是快办快结,跟“立即办”、“立马办”的意思一样。可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却意味深长。言下之意是,除“马上办”外,难道其他机构都可以拖着办、缓其办、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吗?这样的思路和出点发,暴露的是“事难办”的现实存在,这是“头疼医头”的下策,并非长久之计。公众对“马上办”的关切和疑虑,恰恰折射出了对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和提高办事效率的深切期待。

  “马上办”是一种姿态。顺应人民期待,提高办事效率,办好份内之事,是政府职员的应尽职责。只要诉求合理、手续齐备,工作人员就应“马上办”,没有任何理由刁难、拖拉和拒绝。为改变过来的一些陋习和不良风气,一些地方成立“马上办”机构,这是政府和部门决心改进作风的一种姿态,是人民之福,应该予以肯定和提倡。

  “马上办”更应成为一种常态。为人民服务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根本宗旨,“马上办”是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干部要把“马上办”的精神和作风落实在行动中,对群众的合理要求和该办之事,不能找借口、讲价钱,要最及时、最快捷,一以贯之地办好。绝不能当做一种过场来作秀,而应成为一种制度、一种常态来践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赞许,也只有这样,“马上办”才不会沦落为一个不伦不类、争议不断的流行语。(吴展团)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扶海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