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呈现井喷之势,由此而来的交通拥堵也更加突出,交通安全成为百姓的心头之痛,绿色交通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声。
交通拥堵在我国大中城市普遍严重,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每年,交通堵塞让人们在路上浪费75个小时;每年,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波兰的GDP总量;每天,都有人在交通事故中伤亡……缓解交通拥堵迫在眉睫,推行绿色交通刻不容缓。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治堵”问题上可谓绞尽脑汁,北京推行单双号,成都商讨“收费治堵”,但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如何缓解交通拥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巴黎是四大世界级城市之一,但巴黎不堵车,原因何在?公共交通网络非常发达——地铁一直被政府视为一种社会福利,一种必须努力发展并惠及所有市民的福利;巴黎周边的大区快速铁路网和公交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巴黎设置了480多条公共汽车专用道,全天或部分时间禁止其他车辆使用……立陶宛官员维陶塔斯·诺都萨斯,曾给中国开出“治堵”处方——推行BMW,BMW是Bus(公交车)、Metro(地铁)、Walk(步行)的首字母缩写。
其实,我国很多城市也是这么做的。为了提倡绿色交通,上海、四川等地的不少城市推出了免费自行车,投入大量资金修建自行车停车场地和自行车道。但是,缓堵保畅效果为啥不明显,不外乎两个原因:硬件设施固然重要,软件方面也不可忽视。
交通安全、绿色出行,除了要进行宣传教育,还需要全方位的监管体系。教育也好、监管也好,说的就是软件问题——人的习惯、素质、修养等。软件问题跟上了,可以大大弥补硬件的不足。“两手抓、两手硬”——硬件投入,政府尽职尽责;软件提高,广大百姓给力,出行能不开车尽量不开车,骑自行车也好,步行也好,不仅绿色环保,而且锻炼身体,何乐而不为?
城市拥堵,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家都在喊堵,是否想过为“治堵”出点力呢?如果从上到下,都有一种“城市拥堵,责任在我;城市畅通,我的责任”的意识和大局观,那么,缓堵保畅就应该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毛开云)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