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星座课是秀但无腥味

时间:2013-01-04 10:50   来源:中国台湾网

  近日,扬州大学开展的“十二星座教学”课在广受学生欢迎的同时,却引发争议:这种按星座设置授课内容的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还是媚俗胡闹?(1月3日 新华网)

  近年来,部分大学纷纷开设“特色课”——厦门大学原引《攀树运动课》而开设的“爬树课”,培养学生挑战自我、临危不惧的危机处理能力;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最考智商的“柯南课”,学习“查案”两不误;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开设的最无压力的“蘑菇课”,学生实验室里画蘑菇;南京农业大学开设的“桥牌课”考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最具远见的“淑女课”,教女学生入得厨房出得厅堂;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开设的“海盗课”,上课像军训一样;扬州大学开设的赋予潮流的“星座课”,遏制大学必修课的逃课现象,走寓教于乐的兴趣潮流之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即将开设的“高尔夫课”,已经有多位学生是“国手”……

  不难发现,这些学校逐步把少数枯燥的课程“兴趣化”,把少数顽皮的学生通过“娱乐化”提高学习兴趣,并且反响强烈,均取得良好效果。

  他山之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的最有娱乐性的“三国杀课”,教学生走上“强者之路”,这原是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国产桌面游戏“三国杀”,却被海外翻版升级成“教育文化”。国外有的大学甚至还开设了“恋爱课”、“生死课”等,而我们如今却在指责此类“特色课”。

  有人说,高校“神课”把我们“雷倒”,我却认识,高校“智课”把我们“启迪”。有人认为,“星座”是迷信,不科学,甚至有负面作用,笔者持反对意见,试问,应试教育就科学吗?开设“星座课”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同青少年的“三观”风马牛不相及,这是纯粹地“上纲上线”。其实,我们还可以结合我国远古或当下的流行文化,以探索历史和重塑文化的名义,多开些类似“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启迪性”俱一体的“课”。大学开星座课为什么不可以?

  应该说,这些“课系”,都算得上是“智慧型”的选课系统。既然允许“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为什么不让“趣味课”、“娱乐课”等形式的课程或课堂来推动教育改革。过去原本“看上去很美”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又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接收信息的需求。为何不改?大学开星座课跟潮流非胡闹。

  再说,“星座课”仅仅只是把同一星座的人安排在一起上课而已,其学习内容并非有关“星座”或“风水”或“天象”之类,我们有必要大惊小怪吗?主要是为了增强课堂气氛,从而提升互动的频率。授课的内容还是正常的社科学课程。事实反复证明,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最终课堂效果达到了,这才是关键。大学开星座课是秀但无腥味。

  “潮课”是无奈之下的“拯救”和“突围”。“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在各高校流行开来后,特别是一些冷门、枯燥的选修课,学生“上课率”简直不敢恭维,这个时候校方只有“微调”传统教育模式,猎取学生的“心理”,将那些娱乐、趣味,又不失科学的课程办起来,以期调动学生的兴趣。这并不妨碍我国教育自身发展和高等人才培养的规律。“潮课”是无奈的“歪打正招”。

  其实,这就是“因材施教”。过去老一套“赶鸭子上树式”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强迫性”地让孩子接受“教育”,当然孩子接受知识时也是“被迫性”的。久而久之,孩子们不得不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更甚者摧残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今天,部分学校紧扣学生和不同爱好与兴趣,对其进行引申、拓展和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传播知识与学生互动的形式,来“拉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异议”何来?

  “没有最潮,只有更潮。”亟待来一次轰轰烈烈地“教育革命”。课程如何开设,要赋予每个学校的自办目标和自主决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同样,教育模式和格局,要紧跟时代潮流,当然要在严格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创新、创造,再创新、再创造,继而改革、再改革。教育若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中国台湾网网友 熊传东)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扶海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