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社会脱敏任重道远

时间:2012-12-04 14:37   来源:中国台湾网

  “我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秦跃杰,这是我用过的茶杯,但经过了高温消毒。你愿意停下来喝杯茶吗?”一张桌子、一壶绿茶、一套茶具,昨日上午9时许,在武昌光谷步行街,34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秦跃杰手捧热茶,请路人喝茶。5小时内,有近百名市民从他手上接过了茶杯,一饮而尽,有50多名市民则选择离开。(12月2日 《楚天金报》)

  你愿意喝艾滋病患者递过来的茶水吗?你愿意同他们握手、给他们拥抱吗?扪心自问,我们各自都有答案。12月1日,迎来第二十五个世界艾滋病日,全社会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关注,转发微博、扮成“活体雕塑”宣传防艾知识等等,而艾滋病患者街头奉茶,路人一饮而尽,这种信任无疑让我们在严冬中感受到关爱的温暖。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国家政府的重视以及社会组织的科普宣传,艾滋病得以进入公众的视野和日常话题,以往“谈艾色变”的噩梦逐渐远去,可喜的进步正在向我们昭示:艾滋病的防治,必然得益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虽然艾滋病的防治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疏远甚至排斥现象,却时有发生。就在近期,一名肺癌患者在手术前被查出携带艾滋病病毒,屡次遭医院拒绝手术,直到转入第三所医院,患者私改病历隐瞒病情,手术才最终进行。而秦跃杰街头为路人泡茶,依然有数十人选择躲开。可见社会对艾滋病的偏见和惶恐并没有完全消除,而社会对艾滋病脱敏,却是推进艾滋病防治事业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学会如何科学而正确地对待艾滋病及其患者,任重道远。

  首先,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对消除公众的恐惧和偏见尤为重要。如今,不少人对艾滋病的认识,恐怕仍然停留在“不治之症”、“容易传染”等狭隘层面,恐慌和偏见自然在所难免,而这显然不能适应当前艾滋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和推进。只有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加强对公众进行艾滋病认知、防治等多方面的科学教育和宣传,比如向公众发放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手册,开展相关的社区、学校教育,发起关爱艾滋病患者的公益活动等等,才能够帮助公众纠正对艾滋病及其患者的歧视与偏见。

  其次,针对医院拒收艾滋病患者接受治疗,用人单位歧视艾滋病患者等行为,这就需要借助制度法规进行干预和消除。艾滋病患者患病已是不幸,理应获得同情和救助,如若社会歧视性地设置就医、就业等障碍,无疑是将他们逼入绝境。所以,必须加强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严格保障艾滋病患者工作、就医的合法权益,纠正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行为,才能为艾滋病防治事业营造公平的制度环境,保障艾滋病患者的生存发展空间,为他们带去希望。

  对艾滋病患者而言,相比疾病本身带来的生理痛苦,来自社会偏见和歧视的心理折磨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消除社会偏见和歧视,使社会、公众对艾滋病脱敏,应当成为艾滋病防治事业的应有之义。而这项事业不能简单仰赖政府加大投入、社会资源倾斜、研发治疗药物等,更亟待全社会给予艾滋病患者更多的关注和理解,以及制度法规给予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和希望。 (中国台湾网网友 余燕明)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扶海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