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踹老太太下车”事件中的道德误读

时间:2012-09-13 15:02   来源:中国台湾网

  吉林敦化市72岁老太称,8月21日,她乘公交因为不让座与售票员发生争执,到站点时被其踹下车,事后警察将其送医救治。警察找到乘务员袁某进行询问,袁某称老太下车时并没踹她,也没看见老太倒在地上。此事由治安案件转为刑事案件。老太的儿子正在寻找目击者。(9月12日《新文化报》)

  这本是一件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很可惜,发生了,而且造成了让人无比难过的结果。谁的错?有人说,是这个乘务员没有道德,对待这么大岁数的老人,还如此粗暴。也有人说,老太太缺乏足够的公德,让让个座位又如何呢?其实,在这个让座引起的风波里,她们两人都是受害者。躁动的社会风气,底线频繁沦落的社会道德,造就了这场剧情单调的闹剧。

  乘务员想帮残疾人找个座位,是好心,可难道除了让这个72岁的老太太让座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据说,当时车上有很多座位,乘务员如果真想做好事,为什么就不能上前扶着残疾人乘客到别的座位上呢?这是一种很现实的心理表现,每当这种事情出现的时候,更多人思考的不是如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总是觉得自己在做好事,没得到支持与配合,就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挺好的事情最终办成了坏事,岂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为什么很多人对一些政府善意的行为嗤之以鼻?不是这些做法不好,而往往是这些做法没有体现别人的意志,而只是一种政府行为。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做事方式,往往因为方式的单一而稀释了善意的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过于强迫容易让人产生逆反情绪。而当人们怀揣着一种警惕的情绪去思考问题,往往会造成有色眼镜看待问题的局面,好的方面,哪怕很大也会被忽略,而一些不好的地方,哪怕很小也会被放大。吉林72岁老太太与乘务员之间的争吵,其实就是这种心态的现实缩影。

  重塑道德,是最近几年一个热点话题,很多地方也搞出各种主题活动,但从老人摔倒没人扶等事情频繁出现上看,效果并不明显。这倒不是人们不想去维系社会道德,而恰恰是因为人们无法辨析如何将个人思维与社会道德融合的尴尬再现。说的直白一点,是我们不知道我们需要维系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道德。

  其实,真正的道德,不仅仅是如何去维系社会道德,比如帮残疾人找座位,而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心态,站在谁的角度来维系,以及这种维系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我们的道德连起码的尊重别人都没有,这样的道德又有多少真谛值得传颂呢?乘务员的委屈,老太太的愤怒,都在于他们是道德误读的受害者。(中国台湾网网友 马存伍)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扶海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