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一切喧嚣,一切奔走都已尘埃落定,不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校,不论教学质量的高低,孩子总算各有书读,那些为儿女们读书寝食难安的新莞人父母或有幸送子入公校就读,退而求其次的将孩子送到民校学习,当然,高昂的学费也需要他们忍得住心头之痛。不过,与以往公校学位难求的局面相比,今年居然有空闲,实是一大怪事(来源,8月29日,东莞日报)。
为了满足新莞人子女读公校愿望,今年东莞市有6个镇首次尝试向优质民办学校购买224个学位提供给新莞人子女,就读学生可享受与公办学位一样的待遇。通过积分入学申请的新莞人子女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被安排到了民办学校,多数达标的学生还是被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公办热民办冷,显然不是仅为学费之故。
从现实来看,由于东莞外来人口占据绝大多数,而公办教育资源迭加了太多的地方福利,所以一直谨慎开放,故而设置了积分制的门槛。进公校不得的就只有选择民校了,但所有人都清楚,民校意味着高昂的收费,一年高达一两万元,这几乎是一个普通务工者近一年的收入。相对于民校的高收费,公校则是义务教育,由国家买单。这公办与民办,自然是冰火两重天。
近年来,扩大公校招生范围的呼声逐年加强,东莞政府因而将条件逐渐放松,故而适合就读公校的人显著增加,但是,学校建设并没有同步跟进。矛盾该如何解决呢?办法要比困难多,地方政府不走寻常路,向优质民办学校购买学位,作为公校指标向新莞人学生提供。此举的意义在于,新莞娃读民校,超出公办学校的钞票由政府给。凭良心说,这笔开支并非是小数目,这对收入较低的务工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的事情。令人尴尬的是,新莞人热情有限,只要还有真正的公办学校可供选择,就对来自民校的公办学位说no,导致政府所购学位几乎无人问津。
现象颇耐人寻味。本网虫身边的家长认为,所购买的民校学位其实并不见得多么优质,比起公校来说,差距何止万里,而且,这个政策能不能维持几年之久,也是堪疑的。也许此类观点,是广大家长共同的心声。
这或许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公众越来越倾向于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并非是对“公”字头的崇拜,而是对人才与资金的流向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无可否认的是,现在所有的优质资源包括人才资源统统向国家单位流动。难怪伟人也惊叹“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此话不假。新莞人的选择固然说明了人们对公办教育资源认可,对民办教育质量的担心,但摆在政府主管部门面前,还是一个老问题,就是要大力推进公校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的满足公众需求;在公办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促使民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继续争取更多投入,争取更多的公办学校建成之外,还是利用经济杠杆合理引导民校提升教学质量。令人欣喜的是,有些政策的着力点正在这个方向。比如说,今年上半年,为了引导幼儿园教育的良性发展,东莞市政府推出了对优质民办幼儿园教育的补贴政策,规定补贴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老师待遇,同时又强调,老师待遇没有达到哪一个层次,将不予补贴。此举对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善于利用政策、运用好税收等经济杠杆,引导人才流向,提高办学质量是可期待的。这对民办教育机构来说,是良性循环的开始,对新莞人来说,是获得优质教育的另一条途径。
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公办教育资源全覆盖,满足民众既优质又便宜的教育需求。困难之大可以预见,首先是制度层面仍然没有理顺,户籍所捆绑的国家普惠性质的利益至今没能脱离出生所在地,这为人口的流动带来极大不便。其次,地方对教育的投入总有一定限度,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也确实招致本地人的排斥。
要解决这些难题,显然应由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允许这些普惠性政策在各地流动,保证中国公民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接受到义务教育。乐观者指出,这个目标早晚会实现,但过程可能漫长。在此情况下,东莞要做的,还是要扎扎实实地推动教育公平的逐步实现,充分利用中央政府所给予的先行先试的政策空间,做出有益的探索。(中国台湾网网友:宁新春)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