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中市民黄先生儿子中考分数为600.4分,而该市扬中高级中学在统招录取时分数是按照整数计算,这样黄先生儿子分数被算作600分。同时另外3名中考分别为599.6分、599.6分和599.9分的学生成绩也被算作600分。最终黄先生儿子因语数外成绩排名靠后而被淘汰。(7月2日 中国广播网)
对我国的学生而言,分数不得不说是最能鉴证其学习成果的证明。虽然长期以来以分数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一直备受争议,但是短期内却没人能找到一个比它更能保障大部分学生平等入学权的考核方式。在此情况下,分数对学生而言则是多多益善,“学而优则录”也是大多数学校选择学生的标准。但是扬州高级中学却做出让人匪夷所思之事,即录取低分学生而将高分学生拒之门外。学校相关工作人员解释称“四舍五入”是该校多年的选择标准,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然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老师的这般托辞不仅不符合其职业规范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众所周知,考试和竞技性比赛一样,一分一厘都可能决定胜负,而该校“四舍五入”的统计方法虽然能简化学校的工作,却是对学生几年辛苦耕耘的蔑视,因为这零点几的分数最直观得体现了学生成绩的差距。这种“四舍五入”的记分法无论放在体育赛事上还是歌手选拔中都将导致荒谬的结果,更何况将其放在至关重要的入学选拔之中。想必当过学生的人都知道考试的不易,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却没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也许让学生万万不能想到的,扼杀他们劳动果实的正是他们心中向往的学府和尊敬的老师。另外,学校重视语数外这类“主科”,轻视史政地、理化生这类“副科”还是根源于老师自己的利益。语数外是高考的重点科目,高中的选拔不但要考虑学生的总体分数也要考虑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才能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老师奖金。然而这种选拔标准本身即是有待商榷的,因为“学无贵贱”,人们不能因实用性的高低来判断一本学科的优劣。柳河东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曾揭示了“因材施教”的育人方式的重要性,而学习更应该因材施教,学校应该允许并尊重学生在“非主流”领域有所长。而这种尊重的方式即表现为为这类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
纵观该事件,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制度缺乏人性化,老师太急功近利。陶行知先生曾强调教育的理念,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但这一事件所折射出的教育价值观不但不是以求真为目标还将冷酷的功利主义和使学生异化为学校追求升学指标中的一个工具赤裸裸地灌输给学生。另外解决的途径并非如其老师所言“没有办法”,如果学校领导和这位老师能换位思考,假设自己的子女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又会如何处理,也许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中国台湾网网友 罗雨霁)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