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被称为“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的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又一次炮轰中国大学,称“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朱清时说,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其实,真正优秀的人,首先应该有想象力。有想象力,才会创新;其次应该有很强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最后应该有很好的记忆力。(6月6日《武汉晚报》)
“30年未培养出优秀人才”,这是否有点耸人听闻呢?从宏观数据上不断攀升的大学升学率、就业率,到去年中南大学本科生刘路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传奇故事,难道中国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大学教育,竟然陷入“没有培养出一个优秀人才”的尴尬局面吗?松散的大学管理、浮躁的科研教学、“开房”索贿的教授等,令人堪忧的大学问题频频曝光,饱受诟病的教育现状摆在眼前,恐怕中国的大学很难完成自我辩护。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一直是中国大学发展的重头戏,但浅尝辄止、改头换面的改革尝试,终归难有成效。所以,中国的大学既不能培养出拉里?佩奇、扎克伯格式的技术狂人,也不能造就比尔?盖茨、乔布斯式的商业巨子,也就不足为奇。不过,急功近利的“催熟”教育,似乎倒相当适合生长街头叫卖式的摊贩。盘根究底,极端功利化的中国大学,缺乏开发创新思维的教育模式,备受大学推崇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丧失跆尽。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十年的文革动乱造成中国人才断层,又恰逢改革开放,正是求才若渴的用人之际,社会主义各领域建设都急需大学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扩招为形势所迫。加上人口基数庞大的青少年扎堆,竞争激烈,随即引发持续至今的就业危机。种种的遗留问题和政策失控,教育功利化自然成为大势所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的进步发展,中国的基础人才渐趋饱和,大学分配就业政策也早已取消,但平民化的大学教育却未及时向精英教育、专识教育方向转变,大学扩招范围不断扩大,“速成”的教育模式更未调整,人才输送流通加速,给数量庞大的毕业生造成了空前的就业压力。长此以往,就业压力越大,教育功利化趋势随之加剧,而功利化的教育又让学生缺乏竞争力,最终两者陷进恶性的死循环。
如今,大学生过早职业化早已不是新闻。高考志愿填报时就已分好专业,刚进大学就已开始职业规划,过早开始就业实习,大学校园铺天盖地的就业讲座,每一个中国大学生已然“被催熟”。专业学习不问兴趣,“好专业”的唯一标准就是“好就业”。试问,如此功利的的大学教育,但求毕业养家糊口已是不易,又何谈理想兴趣、创新造富呢?
优秀的人才,正如朱清时校长所言,应该具备想象力和创造力,目光短浅的功利化教育很难培养这样的人才。中国的大学教育向我们揭示:散漫的大学管理、功利的教育思维,也许能够诞生一两个偶然的天才,却不能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大学需要引导大学生向独立、自由的层次发展,如果不能抛弃贻误大学创新发展的功利化教育,“30年没有培养优秀人才”的死循环恐怕还将继续。 (中国台湾网网友:余燕明)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