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农产品进城上桌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时间:2011-10-10 16:3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依然薄弱。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大中城市近郊菜地和零售网点不断减少,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卖难买贵”等问题突出。要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

  “民以食为天”,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吃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健康,对于鲜活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随着城镇化的脚步,农民不断地被转化为市民,农田不断地覆盖上钢筋水泥,那些曾经鲜活于我们桌上盘间的农产品被硬生生地逼离我们的生活。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改善百姓“卖难”市民“买贵”的尴尬现状,为鲜活农产品进城打开一条绿色通道正当其时。

  近几年来,随着CPI的疯跑,城市里的鲜活农产品价格水涨船高居高不下;但与此同时,菜农卖不出去菜,果农坐看果烂的新闻却屡见于报端,甚至有的地方农民果菜价格亏本甩卖都无人问津,只好任由其烂在地里。鲜活农产品从百姓的地头到市民的餐桌,听起来似乎近在咫尺,实际上却隔着海角天涯,百姓“卖难”和市民“买贵”之间的差价令人瞠目结舌。而这种差价是如何造成的呢?

  当前的“买贵”的现象,并非是生产总量不足所造成,自从上世纪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已经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当前的困局是因为农产品的运输分配出现了问题,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中间环节太过复杂,运输成本推动价格飙高。基础条件的缺失自然是首当其冲的原因,在流通和冷链环节,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30%和40%,美、日、西欧等发达国家冷链流通率则高达80%以上;流通层级多、渠道长。农产品传统流通渠道历经多次批发零售,增加流通成本,推高农产品价格。

  很显然,基础条件的改善并非一日之功,但解决农产品卖不出、城市鲜活食品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却刻不容缓。在启动对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长远计划的大手笔的同时,在收购、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还是有许多可供操作的空间。

  最快捷的方式莫过于缩短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中间距离和环节,让农户和大型超市直接对接,减少中间转手,层层加码,这样既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又可有效压缩农产品成本,让城市市民吃得起新鲜放心的农产品。

  国内物流成本高昂是不争的事实,甚至许多物流运输面临“不超载就要亏本”的尴尬。显然,现阶段城市农产品高企的价格也包含了运输过程中的“买路费”,仓储阶段产生的“保护费”,销售环节衍生的“入门费”,要想农产品进城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对这些症结对阵下药再好不过了,应该对鲜活农产品打开一条绿色通道,降低运费买路税费、减少仓储成本,补贴销售(包括减轻对农贸市场的门面费用、管理费用等)。

  当然,这些措施只是治标,缓解当下燃眉之急。唯有建立完善的农贸信息系统,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增加对鲜活农产品公益性的财政投入,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管,形成良好的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机制,才是增加百姓收入惠及市民生活的长久治本之策。(中国台湾网网友:邓汉刚)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