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送礼是“潜规则”文化的显现

时间:2011-09-08 15:41   来源:中国台湾网

  9月10日教师节总是适逢新学年开课,今年的教师节又与12日的中秋节相邻,一个关于“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什么礼”的问题又如约而至,成为更多内地学生家长的心病。家长中每每不乏一些高收入者出手洒脱,奉上厚礼,借节日名义替孩子讨关照之心昭然若揭。而受礼的老师们也往往在笑纳之际的两相心照不宣中,与对方相对尴尬。

  可见,教师节送礼风气已成为很多教师、家长的精神负担。《法制晚报》的调查就显示,教师节中秋节8成小学生送老师礼物,近4成孩子表示,想通过送礼物要老师多“照顾”。

  当教师节被功利化,被当成师生关系的利益“黏合剂”,当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遭遇“潜规则”,困惑和争议由此产生,一时间媒体的声音毁誉不一。

  新华网评论,“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使一部分人瞄准了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之下的利益空当,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加剧了社会对优质资源的争夺,教师也就成了许多家长争相送礼的目标”。或许这是教师节送礼物惹争议的原因之一。

  大部分的媒体则将关注点集中在对送礼本质的关注上。

  《新华每日电讯》认为,“教师节送礼会让教师失去应有的师者尊严,而家长则陷入社会‘潜规则’,二者交互作用,会助长不良社会风气的滋生蔓延。尽管家长送礼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但如果想通过物质去‘交换’孩子的特殊待遇,不仅亵渎了教师的职业,而且对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十分有害”。

  如今,不管遇到什么事,托人情、找关系几乎成为常态。仿佛不这样做,就不踏实、就不安心,遇事求人俨然成了一种“潜规则”。“潜规则”下,托关系、走后门,通过权力、金钱、关系来摆平一切事情。

  什么叫“潜规则”?这就叫“潜规则”。

  《人民日报》曾对“潜规则”这一现象做出过细致的分析。“讲人情、论关系在中国源远流长,这跟历史、文化等都有关系,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但如果‘关系’的运行超出人情层面,到了破坏规则甚至违法乱纪的程度,就会让人惶恐不安。在社会转型期,有更多的真空地带让人情可以被当作交易的筹码,人们更加倾向于‘暗箱操作’、不守规则,这严重影响社会公平,给‘无权无势’、没‘关系’、没‘背景’的普通大众带来更多焦虑”。《人民日报》认为,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总喜欢托人情、找关系,说明社会规则有漏洞可钻。

  在社会转型期,免不了存在法治的真空地带,让“关系”被当作筹码交易。如果要让“潜规则”失去市场,关键是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制度,用严密法律弥补和修复社会规则漏洞。其次,要对公权力严格限制和监督,把权力运行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以阳光操作和严格程序驱散“潜规则”的阴暗,铲除其滋生的土壤。最后,还要加强公民法治教育,引导公众树立法律至上、规则第一的理念,用法治文化代替“潜规则”文化。(中国台湾网网友:胡万宝)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