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怎成了欺骗公众的戏台?

时间:2011-05-11 13:53   来源:中国台湾网

  来自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包括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逐年递增,由2004年的2962次,2005年的3193次增加到2006年的3427次。参加会议人次也逐年攀升,2006年达53.9万人次。学术会议为什么这么火?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学术会议学术缺失背后隐现各方利益魔手。(《中国青年报》 2011年5月10日)

  理想中的学术会议应该是非常盛大庄重的,一群白发秃头的中外老专家,齐聚一堂,述毕生之所学,探宇宙之奥妙,寻人类之未来。可今天才知道并非如此,有的学术会议并不稀奇,三天两头就有,而且与会的人并非博学的专家老者,取而代之的是大批大批初出茅庐的博士。与会者也并非受邀参加,并且还要交纳各种参加费用。其中的利益关系繁琐,完全失去了学术应有的纯粹。

  年轻博士花重金参与这种研讨会议,为的是增加发论文的机会;“洋专家”参加会议,为的是提升知名度,给个人扬名,还可以应付院士考评;单位与会,是为了提升政绩,增加申报项目指标,获得更多拨款资金;主办方举办会议,为的是收取各项费用,从中盈利。各个心中都打着如意算盘,互相利用、各取所需。整个学术会议俨然变成了一台欺骗公众的戏剧。

  博士能有良好的学习资源、环境,用的是教育经费,花的是纳税人的钱,靠的是公众的支持。设置论文考核制度的初衷是促监督,为的是学习者督促其悉心学习,将来回报社会,为公众谋福利。

  给专家福利,同样是希望其在其位,谋其职。要耐得住寂寞,不趋时,不趋利,潜心研究出成果。而现在专家也反过来欺骗公众。参加研讨会议作报告,表面上是宣扬科学理论知识,实际上是在某个人私利。当然,学术研究是要宣传,因为要让研究成果付诸实践。可部分专家长期“不在开会,就在开会的路上”,学术宣传恐怕就只是其贪图享乐的幌子罢了!

  提到专家,不得不提专家背后的与会单位。单位大抵都是支持专家参加会议的,参加会议就要花钱,就可以向上级提出资金申请。而对于学术项目,人民和政府向来都是全力支持,大笔大笔拨款资金便可落入少数人的腰包。

  会议主办单位从中获得暴利。一场会议按照1000人来算,可以收取注册费和论文发表费、住宿等各项费用,每人收3000元,就有300万元,除掉邀请大腕演讲费用,支付给国外出版机构费用,租用场地、住宿安排,一场会议往往可以赚到100万元左右。

  一方得利,必有一方失利。这里失利的是谁?是社会公众,是人民百姓。长久以来,公众只担心科研项目的经费够不够,只看专家学者们有没有论文,有没有成果。很少去关注钱是怎么花的,论文是怎么来的,对于学术领域缺乏有效的监管。这些正是滋生了学术腐败的因子。

  这就需要完善学术领域的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学术腐败。必须要强调的是,我们可以监管钱怎么花,但对于学术论文的监管是需要很高的学术休养与专业素养的,不具有可操作性。这就只能绕开论文问题,弱化论文在评级考核中的作用,探寻一种透明的考核评级方式。(中国台湾网网友:覃剑)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编辑:李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