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新学期到来,中小学新版教材也“换装亮相”。初一语文教材带领学生走进民俗世界、政治教材“混入”《论语》《大学》等国学篇目……新版教材刮起“混搭风”,学科教师大玩“跨界”。(9月22日《北京晨报》)
自然界有不少因为“混搭”而添彩的例子,比如嫁接,就是将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固定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两个部分相互愈合,长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仅能提高抗病害、耐低温能力,还能丰产。人类社会中,因为“混搭”而增色的例子,更是多见。比如,衣服鞋帽,就往往在混搭中找到其最佳组合,挖掘出其最大价值。此次中小学新版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刮起“混搭风”,就是一种敢于打破陈规的创新之举,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其课堂知识、增强其生活技能,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称一类人为书呆子,就是指那些只知读书而缺乏实际知识的人。这个称谓,从逻辑上说,似乎是有些矛盾的。既然知道读书,又怎么会缺乏实际知识呢?难道读书不是学知识么?然而,如果设置一个条件,这种情形又是可能存在的。当学的书本知识离地气太远,那么,读书就更近似于成了一种形式。就如以前安徽冒出的“空壳奶粉”,喂出的“大头娃娃”看似头大,实则营养不良。可见,一本优秀的教材离不开三个条件:一是营养成分充足,二是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三是学生容易消化、吸收。
此次中小学新版教材进行“混搭”,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增添了学以致用的内容。北京海淀区多名初一语文教师表示,新版语文教材的课后主题活动,除了有文学味较浓的文章引读外,还有一部分更像是在帮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比如图表阅读等。显然,这样的“混搭”,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让语文与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另一个更大的亮点,就是政治教材有了更多的中国基因和时代元素。小学及初中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不只是名称上的改变,更有内容上的创新。比如,将《论语》等中华传统文化及国学经典引入政治教材中;比如,法治知识贯穿到初中三年,在小学教材中也有所渗透。这仿佛一座桥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文明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无疑是政治教育的理性回归,同时也彰显出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在根本上铸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曾经是一个有着无比文化自信的民族。此次中小学新版教材的推出,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自信在大国崛起背景之下复苏的一个侧面。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我们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还要能够举一反三,将更多的实用知识与国学精华贯穿于课内课外的讲解之中。要让这股教材“混搭风”,成为教学改革的信号弹和导向标。(袁云才)
[责任编辑: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