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文娱辣嘴

“空巢青年” 是个伪命题(青年观)

2016年09月06日 10:44:42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最近,“空巢青年”的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相对于“空巢老人”,所谓的“空巢青年”大多指离开家乡和父母、在大城市租房独居的单身年轻人。有人这样形容“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水果一次只买三四个、买多了怕吃不了的尴尬;下班回到空荡荡的家,心中泛起的一丝失落;因家里没人只好将快递寄到单位的无奈;没叫外卖的夜晚突然响起敲门声的惊讶。更有文艺的网友将这种状态总结为“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这些“空巢青年”,年龄大多介于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工作资历不够丰富,并未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当中,他们不是没想过逃离“北上广”,回到老家过优渥闲适的生活,但对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的憧憬和大展拳脚的志向让他们甘心扎根于城市。

  然而,将“空巢青年”的标签直接贴在广大奋斗在城市中的青年身上并不妥当。事实上,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其奋斗群像,“空巢”更是几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因为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家庭前,任何人都要经历这样的“中空”状态,在历练中积累生存技能、锻炼自理能力。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这些年轻人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没有选择浑浑噩噩度过最宝贵的时光,忍受着孤单、寂寞和失落,却依旧付出汗水和执着,这或许是对英雄主义最好的诠释。

  尽管有“眼前的苟且”,大多数奋斗在城市中的青年心中更盛着“诗和远方”。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曾这样说:“乡村的黎明令我喜欢,而城市的黎明好坏掺杂,因而更令我喜欢…一种更大的希望给我带来微微的苦涩,一种远离现实的乡愁味道。乡村的黎明是存在,而城市的黎明是希望。”在有关“空巢青年”的讨论中,一位网友这样写道:“啊?还有这种称呼,我一直将自己看作为在大城市的战斗者。”

  受益于现代发达的科技,“空巢青年”们其实并不“空巢”。网络使离家在外的他们能随时随地和父母联系沟通,维系亲情的温度,与故乡和回忆保持“不断线”。此外,宽松的社会氛围使他们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多元的城市生活和文化开阔了眼界,使他们相信规则和勤奋的力量,保持昂扬向上的进步状态。

  “生活是很枯燥的。我的一生就是力求不要在平庸中虚度光阴。”柯南·道尔这句话道出了万千奋斗者的心声。“空巢青年”们选择了一条并不平坦的路,为的是不要日后悔恨当初自己为什么没有再拼一把,哪怕再多吃一点苦。尽管背井离乡、远离亲人,他们却愿意拼一种可能性,让自己离实现目标更近一些,让家庭通过自己的奋斗得到改善,让这个城市因自己的努力变得更好。他们是尝试在黑暗中探索出光亮的那群人,是改革道路中闪耀的“城市之光”。

  的确,人不应该因其物质条件被固化为某个群体,换个角度看问题结论或许会大不同。空巢并不可怕,只要心态不空、理想不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敢拼搏敢奋斗,才能在城市闯出自己的一片天。那些愿意放弃原本舒适安逸的生活而选择奋斗打拼的年轻人,或许才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改革的希望。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06日 19 版)

[责任编辑:王怡然]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