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仰视和俯视汪国真都是误读

时间:2015-04-27 10:05   来源:新京报

插画/许英剑

  编者按:当代诗人汪国真于昨日凌晨去世。随之而来的对于青春的缅怀,或是对于诗歌的研究讨论,成为朋友圈话题,甚至引发友人争执。汪国真是不是诗人,他写的究竟是不是诗?本文作者曾于2007年见过汪国真本人,后者曾说:“检验诗歌价值的权威标准只有两个,一是时间,一是读者。”就“读者”来说,汪认为自己的诗歌一直有读者,“因为每个人都有青春”。或者这么说,他和他的诗歌代表了曾经的一种“流行文化符号”更为贴切。

  褒贬不一 谁真的读过汪国真

  汪国真去世,我在朋友圈里看到最“狠”的一句评论是:一个诗人怎样才能上头条?死。

  我知道说这话的人对逝者并无不敬之意,只是道出了一个残酷而无奈的现实: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早已退出了大众文化传播的视野,不仅是像汪国真那样大肆流行的诗人不存在了,连真正的诗歌读者都已经很少很少。这个年代的诗人有点像珍稀动物,必须有点诗歌之外的元素加入,才可能引发广泛关注,例如余秀华和早几年的赵丽华。甚至可以想见,汪国真占据朋友圈和媒体头条的时间大约也不过一两天——等人们各自凭吊完自己逝去的青春岁月,缅怀完那些一起读诗抄诗写情书的玩伴,谁还会再提起汪国真?

  汪国真还有读者吗?2007年夏天,我第一次见到汪国真本人,就当面问了他这个问题。而汪国真显然对这个唐突的提问早有心理准备,他有一套完整的应答逻辑:“我的诗歌一直有读者,因为每个人都有青春,我的诗就是写给青年人看的。”而且他坚信自己的文学成就会得到后世承认:“检验诗歌价值的权威标准只有两个,一是时间,一是读者。”

  对于一个曾拥有数以千万计读者的诗人,汪国真自然有底气说这些话,他甚至还表达过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愿望。只是时间流逝和读者流失之快,超出了汪国真的想象。而且汪国真从风靡到沉寂,再到如今辞别人世,他都没有进入严肃文学的评价体系之内。伴随他的一直是两极分化的观点,有人爱之若狂视为偶像,有人嗤之以鼻大加挞伐,“这也能叫诗?”更多的人默默读过汪国真,把汪国真的诗句往小本子和同学录上抄过,然后在提起汪国真的时候,选择相对人多势众的一派加入。

  很遗憾,在汪国真去世这天,我又看到了许多这样的“站队者”。

  还是那个问题,谁真的读过汪国真?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