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讲了一个“禅意版”寻亲

时间:2015-03-20 10:24   来源:新京报

  和其他打拐题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失孤》是双向的,即父母和孩子的情绪一并照顾到。影片真正的叙事核心,也就是刘德华和井柏然的相互取暖,对父子身份具温情化的、想象性的暂时替换。只是这两位演员在质感上都各有各的缺失。新人导演彭三源在很多时候,放弃了戏剧性的滚动,而变成一定的散文式的风格。

  虽然说电影《失孤》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还是不禁要问,刘德华出演的这个雷泽宽,十五年寻子之旅的动力,除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不是每个遇到此番人生惨境的父母,都能如此坚持不懈,雷泽宽肯定是个特例。

  影片显然没有真正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他这般苦行僧的作为,是否考虑到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妻子在没有丈夫在身旁的日子里,又是怎样拖挨那一寸寸光阴。还有一点也是比较迷惑的,找孩子找了十五年,用的却只是孩子两岁时的照片,这样的寻找怎么看都有些徒劳。

  从剧作规模来看,《失孤》应是有两段故事的,一个是倪景阳的孩子被人贩子吴君如拐卖了,她张贴的寻人启事被刘德华看到;另一段就是刘德华长达15年的寻子之旅。倪景阳的这一段,没头没脑地,像一块赘肉硬生生长在那儿。也许只承载了剧作功能,要将倪景阳寻死觅活与刘德华的默默坚持形成一个呼应。吴君如出演的人贩子,这个人物连符号化也谈不上,只是空荡荡地沦为一件道具。值得一提的是,吴君如的“爱人同志”陈可辛,半年多前有一部电影叫《亲爱的》,同样讲打拐题材。

  和其他打拐题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失孤》是双向的,即父母和孩子的情绪一并照顾到。影片真正的叙事核心,也就是刘德华和井柏然的相互取暖,对父子身份具温情化的、想象性的暂时替换。只是这两位演员在质感上都各有各的缺失。

  刘德华看上去更努力一些,头发短而杂乱,肤色做了处理,呈暗黄色,指甲也是粗糙而肮脏的。只是他的眼神依旧明亮,甚至有些锐利。该人物应有的疲惫、彷徨、犹豫在他难以摆脱的明星光环下,遍寻不着。

  井柏然怎么看都是一个阳光大男孩,那种身份缺失的焦虑感,也几乎荡然无存。但井柏然与生身父母团聚的动机,却有着极强的说服力。若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上不了户口,就失去了读书、就业、婚姻的可行性,由于没有身份证,连坐火车、飞机也不太可能。所以,当井柏然见到了他的父母后,他最高兴的事情,是到公安机关办理身份证,照一张标准照。只是影片没有通过情节的推动来展现井柏然的人生困境,而由对白一笔带过,真是殊为可惜。

  刘德华和井柏然兄弟不像兄弟、朋友不像朋友、父子不像父子的情感递进,太过似曾相识。稍稍值得玩味的是,井柏然凭着依稀的线索,去寻找自己的原乡时,发现铁索变水泥,竹林成高楼,这使得他本就模糊的记忆愈发混沌。城市化的进程改变甚至湮没掉我们的记忆,让我们很难回到真正的家园,而不得不怀揣着反认他乡是故乡的幻觉,去完成止不住的流浪。

  但影片的这种情绪还不够充盈,它在很多时候,放弃了戏剧性的滚动,而变成一定的散文式的风格。其实后者更难,更为考验创作者对影像诗化的全景把握。显然,作为新人的导演彭三源没有做到这一点。她在该纪实的题材用了明星,在该抒情的段落隐而不发。

  不将《失孤》与《亲爱的》比较,几乎是不可能的。《亲爱的》是部不折不扣的社会问题剧,它努力探究中国在蓬勃发展之时,那些猝不及防的隐患是如何如影随形地缠绕着我们,赵薇获得母亲身份时的错愕,让她的被凌辱被伤害,变得更为立体和深入。关于孩子的争夺战,也有着相当微妙的寓意。《失孤》几乎没有“我为什么命该如此”的深切叩问,很多时候沦为一种“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空泛赞歌。

  更为重要的,《亲爱的》不是一部治愈系电影,影片结束时,一个更大的悲剧仿佛才刚刚开始。而《失孤》则让僧人的缘起缘灭缘聚缘散等禅语,堪以告慰刘德华的当寻找已成习惯的壮举。这种临时空降式的拔高,让整部影片的立意变得含混。人生的道理,只有人生本身才能给你最好的说明。作为活动影像的电影,讲道理,更是大忌中的大忌,既然能将道理挂在嘴边,又何劳银幕的“大驾”。(赛人 影评人)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