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我们奢望,甚至祈祷;而有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们却不懂珍惜,只有伤害。莫言很忙,这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这是中国文学的悲哀!
就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了新一届得主后,人们依然习惯性地会去找寻莫言的身影。莫言很忙,即便是在已经获奖两年之后依然如此。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10月至今,莫言先后奔赴14个地方,一共做了8件事:演讲、对话、参观、题字、评球、出席活动、做顾问和拿学位,以及讨论剧本。这8件事,似乎都与写作无关。如果你尝试捕捉过去两年里莫言的脸部表情,“苦笑”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关键词。(10月12日《新京报》)
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莫言得了诺奖之后的身不由己,已经远非一个“苦笑”的表情所能概括。
也许,莫言是个全才:他的演讲很睿智,他的对话能吸引很多观众,他也有资格做顾问、拿学位,他可能也懂球。但别忘了,他莫言首先可是个作家呀!作家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文学作品对于一个民族的意义,是无价的。就像莫言自己说的那样:“文学作品对于社会的改变,是没有直接效应的。它不可能防止战争,也不可能将偷了的包还给失主。但是文学作品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关于心灵的,关于灵魂的。”扪心自问,我们拥有多少能影响民众灵魂的作家呢?算一算真的不是太多,即便有几个也算不得十分优秀。而莫言,又是这不多的几个作家中的佼佼者。可对于这位优秀的作家,我们却过度地消费他,让他来回供大家参观。这不是对莫言的爱护,这不是对文学的尊重,这是对莫言和中国文学的伤害。
我经常想象,现在的莫言,应该是在这样的理想状态下生活:在老家和一帮老农扯乡间地头的闲篇,在自己居住的城市倾听都市各色人等讲述生存的艰难,阅读史书在历史与现实中思索,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下拿起笔写作,通过信件、网络和钟爱自己的读者讨论自己新作品的得失。这才是一位有潜质成为伟大作家的优秀作者应该具有的合理生存状态。
我不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作家写作的滑铁卢,我只知道过度的商业消费、愚蠢的追捧和金钱面前的无所适从才是优秀作家的终结者。
没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我们奢望,甚至祈祷;而有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们却不懂珍惜,只有伤害。莫言很忙,这不是他个人的悲哀,这是中国文学的悲哀!
(姜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