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令颁布两年来,演出市场两极分化严重。当年那些靠政府买单和大型企业或团体包场,演出邀约多得接都接不过来的公司,开始在愁怎样保持演出量,怎样保证员工的工资。这其中,不乏多个“中”字头演出团体及大型交响乐团。他们身后,一批小演出公司轰然倒闭,老板们琢磨怎样转行。
当年高高在上的演出团体,现在竟然开始为柴米油盐烦恼,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从表象上看,这是由于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带来的结果——对应的是“八项规定”明确提出要厉行勤俭节约,而后原国家广电总局又下发《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通知》,进一步作出强调和细化。但就实质而言,却是演出团体长期脱离市场脱离观众的必然结果。
或许有人奇怪,过去这些演出团体不是十分火热嘛,怎么还脱离市场脱离观众?其理由是,真正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该是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上涨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立在自发的大众消费基础上的。而过去的演出团体,接的活儿几乎都是政府和国企的,由公款买单,以晚会为表现形式,一般人根本没机会看。即使肯花钱去看,可面对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的门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出现了一种怪象,一边是晚会泛滥,一边是晚会饥渴;一边是花钱的不看,一边是看的不花钱。而现在依然存在着对立:一边无戏可演一边无戏可看,依然是这种状态的延续。
今天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该是致力于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这其中,可以有一部分走精品路线。但就整体而言,还应该是“大众消费”,不能在价格上“高处不胜寒”。事实上这条路,不仅是不该走,而且也走不通、走不长。当公款不再追星时,尴尬也就成了必然。这就是市场规律,现在的遇冷更多是为过去的错误买单。
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文化市场和文化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真正面向市场找道路,面向大众找生存,发展还是一片“艳阳天”。与那些走“公款追星”路线的演出团体遇冷不同,那些高度市场化的公司,因为从来靠无可靠、不等不靠,市场份额不降反升。比如说走市场路线的“开心麻花”,2012年收入4500万,去年一个多亿,已经进入全国话剧界两强,仅次于国家话剧院,充分证明大众市场潜力无限。
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推出的产品远远脱离市场,一般人根本无戏可看。大腕们拿着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一场的演出费时,有没有换位思考:一张门票少则几百多则几千,有几人能够承受得起?难不成只为看一场演出,后半个月啃冷馒头?今年以来,几位韩国男明星纷纷到中国“抢金”,而消息称,这些韩星在韩国身价远没有中国这么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前演出团体要价太高,一些明星身价畸高。
一边无戏可演,一边无戏可看,障碍就在价格,关键就在演出团体能不能转文风接地气。市场永远都存在,就看文化团体如何定位,如何选择。真正放下身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何愁没有广袤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