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莫过《长生殿》

时间:2014-06-03 09:41   来源:人民日报

  我整理改编过四种《长生殿》剧本:昆剧连台本戏和单本精华版、电影版、现代芭蕾舞版。创作始于2001年,2013年还在继续。这是一次漫长的、寻求昆剧继承发展途径的旅程,又是不同艺术门类相互借鉴、激发创作想象的有趣尝试。

  初读全本《长生殿》剧本,对剧作者洪昇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位明末清初的文人,怎么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对“爱”如此专情,文词如此美妙传神,但是,他的命运又悲惨无比,为了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年将半百,不幸在乌镇落水而亡。明清时长篇剧本有“传奇”的称谓,我以为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长生殿》,从形式到内容到人物,名副其实。

  连台本戏是在舞台上呈现大剧本原貌(全貌)最有利的方式,在中国戏曲演出传统中一度盛行,与文学中的章回体小说(包括长篇说唱艺术)异曲同工。观众历来熟悉这样的演出形式,但是,进入快节奏的21世纪,现代人还能接受吗?还能坐得住、沉下心、看长篇大戏吗?这是一次有风险的尝试。我们明确以文本定调,在整理演出本时遵照“尊重原著、调整结构、弥补不足、保持抒情性、加强戏剧性”的原则。有专家总结我对原剧本改动了180多处,演出节奏却很流畅。2007年春、秋两季在上海演出44场,票房达150万元,这是一个令全团上下欢欣鼓舞、信心倍增的记录。事实证明,今天的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能接受连台本大戏,不仅是四本《长生殿》,三本《牡丹亭》、三本《西厢记》、三本《红楼梦》的演出也受到观众欢迎。而且,不仅在上海,巡演北京、台北、苏州、太原、杭州、香港,甚至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连台本戏的样式同样是被观众看好的,这是一条可行的路。我们从实践中获得自信,以后还可以选择其他的“传奇”剧目作基础,经过再创造搬上舞台,中国文库中的遗产宝贝多着呢。

  与长篇连台本戏对应的是短小的折子戏,这是剧团传统的演出方式,也时有折子戏串演的晚会。需要说明的是,单本精华版《长生殿》看似折子戏串演,其实不然,它是经过重组和再创造的折子戏集成,是全本的浓缩,遵循全本的双线结构和折折相扣的紧密关系(其中还加进了从未演过的两个折子),使全剧故事连贯,色彩更丰富。单本精华版结构精炼,演出时间短,便于传播,是《长生殿》能保持经常演出的良好方式。折子组合的单本戏精华版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大奖”,为今天继承演出“传奇”大戏,提供了选择剧目、结构剧本、讲述完整故事的经验。

  改编《长生殿》电影文本,促使我思考剧中人物的行为动机。于我久而未决的一个问题是:在“埋玉”中,杨玉环为什么要去死?六军哗变要求处死杨玉环,唐明皇是反对的,他“宁要美人不要江山”。现在剧本规定杨玉环必须死,有充分的依据吗?往往在这个关键处,导演们采取模糊的处理手法,诸如瞬间唐明皇突然晕眩,被侍从扶下场去,留出一个唐明皇无法阻拦的、杨玉环赴死的空间。唐明皇被开脱了,死因只能在杨玉环身上寻找,求得合理性。杨玉环性格刚烈,如果她不肯去死,皇上又没有赐她死,只凭军士喧哗她是不可能屈就的,她会拼个同归于尽。那么,杨玉环甘于赴死的原因只有在她的心中——我想象她和唐明皇相处的幸福情景,体会她获得“恩宠”的喜悦,唐明皇在她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偶像,她怀着深深的“感恩”情结……于是,为她写了一段词:“奴家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却自视心高。恰,承蒙圣眷,礼同皇后。圣上慈爱如父,缱绻又胜少年,朝夕相守,天赐宠幸。得宠幸,奴家活,失宠幸,奴家死。依傍圣上,生死不移。舍我,乃无第二人!”电影导演立即肯定:“这是杨玉环的爱情宣言!”人物做出重大抉择时的心理动因得到充实,而电影画面又放大和强调了这种心理动因。

  当我改编完《长生殿》电影文学剧本时,上海大剧院委约我创作现代舞剧《长恨歌》。我的第一反应是:舞剧剧本意味着戏剧的语言、唱腔优势都没有了,能行吗?抱着尝试的心态,《长生殿》创作进入第四个领域,运用现代芭蕾舞的语言,讲述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生死爱情故事。艺术形式是陌生的,人物却早已是莫逆之交了。导演是德国人,他提出,如果完全以中国传统的封闭方式演绎,会缺乏感染力。对于这样的看法我也很感兴趣。希望能从他那里借鉴新的方式,注入我们的昆剧之中。当然,一定得是适合的,一定得是在舞台呈现方面加分的,一定得令观众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感受到古老昆剧在新时代的魅力。

  一部《长生殿》,带来上海昆剧团的兴旺,带来中国艺术在海外的尊严。它犹如一棵大树,吮吸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根深、枝繁、叶茂,擎起中华经典戏剧的一面旗帜,引导、示范、滋养后人的创作。我们正是立足《长生殿》的土壤,获得了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的可能。(唐斯复)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