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中国文艺团体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自娱自乐”演出的消息陆续被曝光,只要花钱就能在金色大厅演出的事实也引发关注。有媒体更将“金色大厅”戏称为“金钱大厅”。
其实,对于奥地利人乃至全欧洲人而言,金色大厅并不能与“世界音乐圣殿”画等号。它的管理者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是个商业性团体,只要交付两三万欧元的场租,无论音乐技能高低,任何人都有机会在这里彩排三个小时、演出两个半小时。
事实上,金色大厅事件只是诸多“世界级”品牌光环破灭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逐渐加深,一些原先被误传或被有心炒作出的品牌或形象也逐渐褪去华丽的外衣,部分以商业模式运营的各类国际奖项和国际排名正呈现出更为真实的一面。
应该说,在欧美国家,对一些文化活动、奖项等进行商业化运作实属正常,有的能够始终保持水准,而有的则更多“向钱看”。坚持水准至上、辅以商业运作的项目多能持续发展,又拥有一定口碑。比如,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项目的商业运作不能说不成功,而“世界纪录”的称号也不全是花钱就能买来的。
金色大厅的商业行为无可厚非,但国内一些人将其作为“世界音乐圣殿”热炒,中国文艺团体过度追求来此“镀金”,一时间让大厅人气“爆棚”、声誉有损,则值得人们反思。
据介绍,近年来国内团体和个人在金色大厅的演出频繁,甚至还出现过一天之内演出两场“中国新年音乐会”的现象,演出水平参差不齐。中国团体在金色大厅的演出也难以吸引观众,送票行为普遍,有些演出甚至出现演员们互为观众的现象,令人咋舌。
当然,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坚持艺术水准,不一味追求“亮相世界舞台”,多少会少走弯路、少交学费,有助于我们的文化得到更多认可,有助于我们的文化人得到更多尊重。
[责任编辑:张洁]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