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只要看看媒体、瞧瞧广告,你就会发现,遍地皆有“节”,而且都贴上“文化”的标签。
翻开书桌上的台历,除了我国传统的节日外,我曾有意识地记下了不计其数的“节”。 这周是梅花旅游节,下周是梨花文化节:今天是采茶节,明天是开捕节;这个月是郁金香节,下个月是月季花节;刚送走了枇杷节,又迎来了杨梅节。其间,还穿插了无数个层层叠叠的数不清记不全的庙会、花会、龙虾节、草莓节、葡萄节、旅游节。人们在尽情享受“节”的欢快的同时,当然也掏尽了自己的钱包。至于人们在亲历了五花八门的“节”后,对艺术的熏陶、文化的滋润、知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等,有何收获,似乎不得而知。
出于对“节”的好奇,笔者也参与过几次。一天,在报上看到一则广告,说是某地正在隆重举办一个传统文化的“节”,内容丰富,精彩异常。戴上“传统文化”帽子的这个“节”,有舞长龙、耍狮子、踩高跷、挑花篮、斗鸡、武术等各种表演,持续一个月,足让游客大饱眼福。于是,我携亲带友倾巢出动,谁知,到了售票处,门票已涨了三成。抱着“既来之则看之”的心态进去一看,真让人傻了眼,除了目睹几条横幅、路边稀稀拉拉的彩旗和一些鲜花外,什么演出也没有。于是,我问管理人员:“为何没有演出活动?”他笑笑答:“头三天有,现在没有了。你没看看今天是第几天?”我说:“才第七天呀!”“是啊,过了头三天,每周安排一次演出,谁叫你没选准日子呢!”
回家时,我坐在公交车上,心里总感憋屈,既花了大把的钞票,又未目睹演出,真倒霉。但又一想,茅塞顿开,并自我责备:我真傻,谁让你把这个“节”当那么回事的?其实,各种“节”的虎头蛇尾并不鲜见。头一天隆重开幕,领导剪彩,宾客光临,名人助兴,当然隆重热烈,“文化味”十足,至于以后嘛,民众来不来、看到看不到“文化”,就随它去了!
我不是一概地说所有“节”都不好,如果办的是真正丰富民众生活的“节”,如果“节”里面真的注重“文化”,那么,老百姓一定会亲近、喜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