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干,你也别想干”的思维模式,不占有就摧毁的非文化心态,把资源极度利益化、庸俗化的倾向,是文化衰减的重要推力。
68岁的票友叶肇鑫拿出自己的500万元积蓄,将29位分属全国7家昆曲剧团、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昆曲艺术家“说戏”的过程,录制成光盘和文字资料,并积极准备出版。这套名为“昆曲百种 大师说戏”的资料,被誉为私人版昆曲“百家讲坛”。连昆曲表演艺术家岳美缇都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少“要国家来做才能做到”,但叶肇鑫做到了。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这件“昆曲界600多年来头一遭,在戏曲界也从未有过”的大事,竟是一位“圈外人”在没有任何行政干预的情况下完成的。
中国有句老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成都财富论坛上,拍摄过《功夫熊猫》的美国艺术家大谈“用中国元素进军中国市场”,讲得国内同行五味杂陈。本来么,我们自己的米让人家做成了饭,吃不出噎的感觉就太没心没肺了。
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身边的资源,比如那些美丽的风景,除了收门票以外,我们不知道还可以拍成科幻大片的背景;可爱的熊猫还可以做成卡通形象,讲述励志故事;花木兰之类久远的民间传说,除了哄孩子睡觉,还可以拿来拍国际大片,赢得高额票房。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中了资源的埋伏,让资源捆住了手脚。叶肇鑫的《大师说戏》,差点夭折在一些“体制内”的大剧团手里:我们的资源,凭什么让你去拍?这种“我不干,你也别想干”的思维模式,这种不占有就摧毁的非文化心态,这种把资源极度利益化、庸俗化的倾向,是文化衰减的重要推力。如同老舍先生的小说《断魂枪》的结尾,就算彻底灭了香火,也是两个字“不传”。如此下去,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岂不是越来越多,而能够介入、影响现代生活的文化力量必然越来越少。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靠行政手段支配各种资源,也包括文化资源。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无益于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繁荣,而文化或非文化的阻力和垃圾却如蔓草丛生。叶肇鑫先生没有行政权力,昆曲资料似乎也与市场不搭界,但他成功了。在这个过程中,孤单的叶肇鑫甘苦自知。笔者认为,这其中的苦与乐,更应该让外人知道。我们的文化职能部门,需要认真总结《大师说戏》的成功经验,择其善者而从之,因为我们有太多像昆曲这样的文化样式和文化元素,亟待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2006年,叶肇鑫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昆曲讲座上看到,“学生状态很差,大多都是冲着挣学分而来,不是真的热爱,老师也没有把精华讲出来”,于是,他开始了《大师说戏》的准备工作。这告诉我们,一切有关文化的传承,都始于热爱和责任。(蔡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