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搜狐新闻客户端、手机搜狐联合发起的一项题为“你喜欢看歌唱类节目吗”的调查显示,58.3%的人表示喜欢看现在的歌唱类节目。但也有64.7%的受访者认为歌唱类节目数量太多,并且存在“节目形式同质化严重”(44.0%),“创意以模仿为主,原创节目太少”(38.7%),“广告植入泛滥”(31.6%)等问题。(见5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去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打头炮,继而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紧随其后,央视《青歌赛》如今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安徽卫视的《我为歌狂》又在激情“唱响”,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中各路草根歌手也跃跃欲试……一时间,荧屏的娱乐档被歌唱类节目占据,从专业选手到民间歌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阵势,让人颇有些进入“全民歌唱”时代的幻觉。
可以说,相比其他各类艺术形式,歌唱大概算得上是具有较强娱乐性和感染性的,而从节目的举办方和选手参与的角度来看,歌唱本身的可操作性也比较强,这也就无怪乎打开电视换台时,换来换去总是歌声不断,甚至有些审美疲劳了。可话说回来,娱乐节目嘛,就是让观点心情愉悦、老少咸宜,人家好不容易兴师动众大操大办地导演一场歌声秀,咱作为观众,悠哉地乐享其成之后,再不识趣地发牢骚、挑毛病,是不是有些不厚道?
尽管这些歌唱节目的形式大多借鉴了国际上流行的主要模式,在国内荧屏试水后也有着不错的收效,但这样的经验不可能屡试不爽,久而久之,注定要面临发展道路上的“瓶颈”。如今一些观众的冷眼和对节目数量、形式上的不满和厌倦,就是前兆。任何一档节目的长久发展,需要不断地自主创新,需要与观众频繁地沟通和互动,如今各档争先恐后的歌唱类节目,在“一窝蜂”地借鉴和“拿来”之后,是否也能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独树一帜呢?
据专业人士介绍,今夏,音乐类节目将有一场史无前例的“混战”: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第二季、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和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已是“风声满楼”。期待这一场“全国热唱”之后,箭步向前的歌唱类节目能降降温,给歌手们一个休整期,给主办方一个冷静期,也让观众缓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