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三天,莫言旧居接待游客超过千人。从去年“拔萝卜”到现在“抠墙皮、挖砖头”,莫言旧居遭受不少损害。“这墙角的砖头被人挖走了,墙皮被抠掉一块。他们说是带回去,把土撒到家里沾沾‘文气’。”莫言的二嫂葛金芳说。(4月7日《京华时报》)
去游览名人旧居,还在人家里顺便抠墙皮、挖砖头,带回家去做纪念、沾“文气”,这种独特的参观方式也算颇具“中国特色”吧。如果这种行为发生在个别人身上,我们尚可理解;问题是参观莫言旧居并如此做的人并非少数,这就颇值得研究了。
从这些游人的行为里,不难读出一种颇为功利的心态。与其说抠墙皮、挖砖头拿回去沾沾“文气”,不如说是想借着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喜气,去莫言旧居里沾沾“贵气”———人家莫言早就出名了,小说早就写了几麻袋,以前也没见有人去他家里抠墙皮、挖砖头拿回家沾“文气”。
一些人说是去参观名人旧居,骨子里已把名人之家当成了现代“神明”,目的不过是“祈求”自己升官发财、“保佑”子女升学顺利,这背后的功利思想、投机思维颇为搞笑。对此我们有些担心:莫言以后会不会成为新一代文曲星代言人,跟关公一样被人塑成像供起来呢?
从这些游人的行为里还可以读出一种畸形的占有欲。这和有些人热衷于在长城上、故宫里刻上“XX到此一游”一样,都意味着一种对物的特殊占有癖好。来了、看了并且感受到了莫言小说里的气息还不够,关键是要占有旧居里的东西,拿回家供起来甚至传下去。这是否可以视作当下一些人对物质的强烈占有欲望都延伸到了文化领域?
参观作家旧居做出如此不文雅之事,着实让人不爽。在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对名人旧居保存得相当好。伦敦不仅可以找到伍尔夫、艾略特、庞德等现当代作家的旧居,连勃朗宁夫人、狄更斯百年前住过的房间还都保持着主人离开时的模样;罗马一幢小公寓里曾经接待过英国历史上3位最著名的作家——— 雪莱、济慈和拜伦,那里至今保留着这3位诗人的8000卷藏书供游人参观……如果游人都想“抠墙皮、挖砖头”,莫言旧居甭想像英国、意大利的名人旧居那样保留下来,估计过不了几年就被糟蹋得面目全非了。
我们一定要反思,参观名人旧居的目的是什么?去莫言的老家看看,不是为了去沾沾“文气、贵气”,而是体会作家对农村、故乡的情感和对古老乡土文化的热爱。莫言注定要走进中国文学史,在英国人、意大利人的后代去祖先旧居感受文化气息的时候,我们难道要指着一片荒凉的土地跟子孙后代说:“看,这就是莫言旧居,可惜现在已经被拔得寸草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