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有太多的晚会,太多的文艺用晚会的形式,什么事情都能办个晚会。“一个晚会用多少材料,搭个台、喷塑、灯光,且不说几百几千万的费用,产生的垃圾都不知道往哪堆”,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多晚会。(3月5日《信息时报》)
在去年两会上,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叶惠贤曾称:从元旦到元宵一个月,各大电视台的晚会有40余台,共计花费5亿元。而这还只是“小意思”,具体到各个地方,只要有一个大型活动,都要有一个配套晚会。说现在晚会浮躁浪费,绝不过分。
换一个角度看,多办一些晚会,不仅能够满足民众更多更高的文化需求,而且能够推动产业转型,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回到现实中,很多人感慨,并没有机会观看晚会。现在一台晚会,门票少则几百多则几千,一般人只能心向往之。
一方面,晚会太多,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多晚会;另一方面,晚会太少,很多人都在感慨从来没有看过晚会。矛盾正出在这里,而这需要从行政方面找原因。
中央早就出台规定,严格制止公款追星。体现在演出市场上,像过去那样,直接冠名某某政府名义的晚会确实少了。但识者自知,现在的晚会“换汤不换药”,没有行政之手在后面推动,根本就不可能办这么多晚会,晚会也根本办不起来。
现在的晚会,说起来走的是市场化路线,可几百上千元一张的门票有多少人愿意去看?于是我们看到,承办单位这边拿出相当数量的票,直接送给各级领导;那边用各种方法,甚至拿着红头文件,向相关部门和企业推销。而相关部门特别是企业,也当作花钱买平安,根本不敢拒绝。
这是一种伪市场化,其实质还是行政摊派。对于许多部门和企业来说,每年门票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一位多次组织过晚会的业内人士曾经向笔者感慨,许多地方的人都有一个“坏习惯”:看晚会从来都不想花钱。“晚会基本靠组织、门票基本靠摊派”,花钱的不看,看的不花钱,或者是别人送的,或者是单位买的,最终成了权力的福利。这也就不难理解,说起来晚会这么多,而普通人却根本看不到。
这种晚会多,就导致了演出市场的虚假繁荣,推高了文化活动成本,造成了面向普通人的晚会很难出现,民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受到挤压。要遏制这样的晚会浪费,先要控制权力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