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学院10月11日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而早在此之前,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就吸引了全球文学爱好者,尤其是中国人的热烈关注。在早前的两家著名博彩公司诺奖赔率表上,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分别占据头两名。
莫言获“诺奖”,注定会在有着深深的诺奖情节的国人中引起相当长时间的亢奋喧嚣。我们为莫言庆贺,为中国作家终于荣登诺奖颁奖席而激动,这都无可厚非。然而莫言获奖,究竟是现实文学生态下的偶然特例,还是一个可以复制的良好开端呢? 莫言获奖,是否就能真正反映当前国内的文学生态,激发中国文学的正能量,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以为,我们在为莫言如愿以偿获奖欢欣鼓舞的同时,不要忘了反思一下“诺奖”何以具备如此大的魅力。诺奖从建立到现在,100多年的历史,它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声誉,就是因为它秉持一个文学标准,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公正性,获得全世界的广泛认同。与之相比,我们国家和地方各部门每年对单位、个人或产品服务等评出的奖项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但其结果是,几乎没有哪项评奖不遭到质疑,就连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都未能幸免。在文学界,代表最高创作成就的“茅盾文学奖”同样遭到公众质疑,但追溯“诺奖”百余年来却没有出现任何“杂音”,其严谨公正的评选程序和态度,真可谓无懈可击。这是我们要反思的问题之一。我们更应该从“诺奖”的评选过程中吸取经验,将其融汇到我们的各类评奖中去。当我们自己所有的评选都能够经得住公众的质疑和时间的验证,对我们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促进作用,恐怕远比莫言荣获“诺奖”意义要大得多。
此外,莫言获“诺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乃至在世界文坛的震撼确实不容低估,这是一件对于华文创作的所有人都有利的事情。莫言获“诺奖”本身并不能改变什么,只有我们能摒弃浮躁,淡定一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事业的发展中,保持一份对文学的敬畏,保有一份对文字的敬仰,这才是比围观“诺奖”更重要的事情。(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