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开幕式总导演丹尼·博伊尔说,伦敦奥运开幕式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
这或许更应该看作是向莎翁致敬之作。奥运开幕式以这样的场景上演,给了我们文化和生活启迪。
当年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想着伦敦奥运会,很期待看到开幕式的形式会是怎么样的。按道理说,像英国这样经济衰退的大国,展现给世界的可能不会是大国崛起的气势,大概更多的是从文化着手吧。
在看了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之后,颇有感慨。创意灵感据说是直接来自于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在这样一个舞台,当我看到各种文化元素糅合在一起,那一种清新正像这个时代的生活氛围,去除了那些忧与伤,用“戏剧”构成了一幅独特的英国文化地图。
你看,导演丹尼·博伊尔的创意多有想象力,那一个紧接着一个的场景,简直是一场文化盛宴。难怪看了开幕式以后,众人惊呼,这是创意,这是味道。这种风格化的创意,不妨看成是“富于美感的社会”的开始和终点。
如今,“创意”这个词儿,在生活当中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创意何来?创意何在?却是个大问题。伦敦是创意之都,现代创意意识极强,但是英国人选择了到老祖宗那里去找寻创意灵感,贴切、独特、有民族性、有历史感。这创意所体现的是对英国文化的深刻洞见及深深热爱。
仔细想来,开幕式灵感来自莎翁也就算了,还干脆让英国著名演员肯尼斯·布拉纳夫来朗诵一节《暴风雨》的片断,实在是出乎意料,并把莎翁的那句“不要怕,这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刻在现场悬挂的奥林匹克大钟上。这真是典型的英国人令人称奇而大胆的创意。这样的开场铺垫,为后来《哈利·波特》的伏地魔,以及从天而降打败伏地魔的仙女保姆等人物角色的出现埋下伏笔、做了铺垫,恰似一出精彩绝伦的英国戏剧,高潮不断。
这一种表现与其说是奥运会的开幕式,倒不如说是在向世人展示英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魅力。这就好像我们熟知的许多“英国制造”,诸如田园、工业、文学、戏剧、幽默、憨豆、罗琳、披头士、社交网络等,让人看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文化所展现出的胸怀和包容,这一切看似矛盾,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英人的睿智以及英国给予人类的贡献。
每一届奥运会的开幕式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网上的评论所谈到的最近几届开幕式:2000年悉尼最具想象力,2004年雅典最温馨,2008年北京最宏伟、大气,2012年伦敦最时尚、清新。这些创意,让不同的生活美学逐一展现出来。值得一说的是,正是通过每届奥运会的开幕式,我们所观察到的文化元素的展现虽然各有差异,但大都是把文化最自信的部分拿了出来,而这种创意策略自然更能体现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或许更应该看作是向莎翁致敬之作,正像这样一种说法:莎翁点燃伦敦之夜。居然还能这样表现莎士比亚?奥运开幕式给了我们一种文化启迪。如果说,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莎士比亚在不同的人眼里都具有非凡的魔力。重温莎翁《暴风雨》,还让我们悟出,那是让人猛醒的暴风雨,是让阴谋家悔恨的暴风雨,是让人蔑视金钱权力重回亲情的暴风雨,于是,它又给了我们一种生活的启迪和洗礼。(朱晓剑)